“我一辈子,就是打日本,管铁路,打网球三件事。”回顾百年的传奇人生,将军只用了这样轻描淡写的几个字。其实,这位老人整整一个世纪的生活中蕴藏着无数传奇。
身体健壮,举止灵便,谈吐风趣,思路清楚,毫无龙钟之态。建国后他曾任铁道部长兼军委军事运输司令员,铁道兵政委。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他就是开国将军吕正操。
乡情:冀中名将心底默念两个故乡
从吕正操乡音不改的谈话,不难知道他是东北人。1905年1月4日,吕正操出生在辽宁省海城县唐王山后村,当时正值日俄战争,母亲生他的时候,为了免遭不测,把他藏到隐蔽地方。战后,南满铁路归日本人占有。南满铁路就在山后村西经过,和吕正操家的菜地紧挨着。少年时代,吕正操就目睹日本侵略者对家乡人民压榨和杀害的情景。
村边铁路有条人行横道,日本人不准中国人走,中国人必须绕很远到平交路走大道。有一次,吕正操看见代课老师过铁路人行道,被日本人用战刀砍得头破血流。当时,他哭了。他在心中暗下决心,长大了要当兵打日本,报仇雪恨。
17岁那年,吕正操参加了东北军。不久之后,吕正操这个名字,使日本军队闻风丧胆。
1937年10月14日,时任国民党五十三军一三○师六九一团团长的吕正操,率部在河北晋县小樵镇正式改编为“人民自卫军”。人民自卫军最初编为三个总队,吕正操任司令员,李晓初任政治部主任,各级领导职务由共产党员和进步分子担任。冀中平原上,树起了第一面共产党抗日武装力量的大旗。
“那是一个秋夜,天空晴朗,月光明亮,我们大家踏着皎洁的月光,走上了抗日征途。”时隔近70年,将军仍清楚地记得那个历史性的夜晚。
吕正操率部改编后,进入冀中,与冀中地方党组织会合,发展抗日武装,创建了冀中抗日根据地。他说:“日本人没有什么了不起。”当问到他打过败仗没有,他笑了笑:“敌人来了,打不过就跑嘛。这就是敌进我退。”从百团大战到“五一”反扫荡,从桑园突围到地雷战、地道战,冀中子弟兵打出了声誉,打出了军威。
这一生,吕正操数不清指挥了多少次战斗了。每谈起一次战斗,他就表现出一种“得胜归来喜笑浓”的神色。冀中军民抗日斗争的实践,为开展平原游击战提供了成功的经验。毛泽东主席在为冀中军区和八路军三纵队成立3周年题词时,热情称赞他们是“坚持平原游击战争的模范、人民武装斗争的的模范”。
抗战开始前后,吕正操在冀中战斗生活了10年,他的队伍和当地老百姓相濡以沫,鱼水情深。冀中的父老兄弟姊妹视他亲如家人,他也一直把那里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至今听到冀中的乡音,他仍感到格外亲切。
战后几十年,吕正操时常怀念冀中人民,前些年他还特意旧地重游回到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和老房东促膝谈心聊家常,漫步在滹沱河畔,寻找当年的战场,一桩桩、一件件往事涌上心头。他说:“抗日时期,800万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英勇斗争,前仆后继,最后赢得了胜利。我不过是和人民战斗在一起的普通一兵,在党的哺育下,做了自己该做的一份工作。我常常想起失去的战友和壮烈牺牲的冀中群众,对他们表达无限的敬意和悼念。”
友情:抗日名将与千古功臣的莫逆之交
1922年春,一位远房亲戚向吕正操介绍,他在张学良的部队当军医,张学良的卫队旅重用识字的青年人。从小就想当兵打日本的吕正操,没有受“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这句老话的影响,说服了家人,毅然参加了东北军,在张学良的卫队旅一团三营九连当兵。
吕正操在卫队旅旅部当上士期间,张学良看他的字写得不错,便推荐他考东北讲武堂。于是,吕正操1923年冬考取东北讲武堂第5期。晚年吕正操回忆说:“我和张学良是同乡,他也是辽宁海城人,对我特别关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