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1953年5月,志愿军总部下达了夏季反击作战指示。二十兵团代司令员郑维山和政委张南生立即召开作战会议。
会议讨论时,大家一致认为,这次反击作战意义重大,必须打好。但在研究具体进攻目标时,对是否夺取883.7高地和949.2高地,产生了分歧。
郑维山讲:“要彻底改变我们防御阵地的不利态势,这是非夺取不可的两个目标。至于如何克服困难,前一段我们在现地已作过多次研究。当然,敌人阵地工事坚固,地形有利,但这也容易有所麻痹,戒备疏忽,造成我可乘之隙……我反复思考,敌人前沿和侧翼都有大片密密的树林,可供部队隐蔽潜伏;我们的炮兵也可利用敌人的傲慢和大意,隐蔽集结在敌人阵地侧翼的山脚下。这样在敌人的眼皮底下潜伏和集结,当然有一定的冒险性,但只要把工作做细致周密,成功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具体地讲,我们提前一天把攻击部队运动到敌人前沿潜伏起来,第二天晚上突然攻击。这样,可以减少运动距离,保持部队体力。攻占敌人阵地后,可以争取4至6个小时构筑工事和部署兵力、火力的时间,利于第二天抗击敌人。”
潜伏大量部队在敌人前沿,而且要经过一个白天,这不是拿命开玩笑吗?万一被敌人发觉,造成的伤亡可不是个小数目!这事非同小可,谁也不敢随便发表意见。
这时,六十军军长张祖谅站了起来,支持郑维山,而且要求六十军担任这次潜伏任务。张祖谅说:“我完全支持郑司令员的想法。我知道,在敌人扼守的坚固阵地前沿进行阵前潜伏,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兵少了不够用,兵多了潜伏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大缩小。打敌一个加强团要用多少兵?少则几千,多则上万。这么多人潜伏在敌人眼皮底下能隐蔽好吗?吃、喝、拉、撒怎么解决?万一被敌人发现,在敌人密集火力打击下,那后果就不堪设想。然而,我为什么还完全支持郑司令员的想法呢?我在想,如果我们六十军受领这个任务的话,我该怎么办?的确,从地形上来看,这块阵地为敌人防御突出部,地势险要,山岭崇峻,高地一般都在850米以上,特别是敌人前沿山脊较多,山腰以下坡度较缓,地形复杂。但是正因为地形复杂,树林稠密,对我们隐蔽集结和实施敌前潜伏就大为有利。我们军从1952年11月到现在已进行26次小型反击,25次都打成歼灭战,对敌人特点、地形都比较熟悉,而且经过我们的小分队活动,冷枪冷炮的杀伤,‘抓一把’、‘连续抓’的反击,敌人白天不敢轻易出来活动,也为潜伏成功创造了条件。我想,如果周密组织,精心组织,潜伏成功是可能的。”
郑维山听罢,高兴地站起来,提高嗓门对大家说:“我看这个意见很好。六十军打883.7高地和949.2高地,就这样定了。打错了,我负责。”
随后,由郑维山筹划指挥,再以张祖谅的运作配合,六十军3000人在朝鲜战场上演绎了一场大潜伏,最终取得胜利,并歼灭了南朝鲜军首都师的“白虎团”。
郑维山第三次进大西北则是“文革”之后了。“文革”期间,北京军区的地位举足轻重。郑维山作为军区司令员,尽管小心再小心,但还是被打倒。1971年1月,郑维山受到批判,并被调离司令员岗位。郑维山调离后,去了安徽,一去就是8年。1978年11月,郑维山的子女给聂荣臻写信,要求早日对父亲的问题作出结论。12月12日,经批准,郑维山可以回北京。1979年2月1日,郑维山回到北京。
人回到北京,但问题仍没有彻底解决。直到1982年12月,郑维山彻底平反后被任命为兰州军区司令员、党委第一书记。临行前,邓小平接见郑维山时,对郑维山说:“关于作战问题,你是内行,我就不讲了。我主要强调两点:一是用20年时间绿化大西北,造福子孙后代;二是培养选拔好10个接班人。”
这是郑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