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上旬,红二、红六军团与红三十二军组成红二方面军,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委。
红二、红四方面军会师后,任弼时、朱德、刘伯承、徐向前、贺龙、关向应等一起同张国焘进行斗争,再加上党中央的再三督促,张国焘被迫同意两个方面军共同北上。
郑维山和熊厚发带领红八十八师经过20多天的跋涉,于8月初走出草地,到达班佑、包座地区。这就是郑维山第三次过草地的经历。
随后,红四方面军进行了岷洮西战役,夺取岷州(今岷县)、洮州(今临洮)、西固地区,打开了进入甘肃的通道。1936年10月,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分别在甘肃会宁县和静宁县将台堡胜利会师。郑维山参加了在会宁的红一、红四方面军的会师庆典。这也是郑维山第三次亲历红军主力会师。
至此,郑维山三爬雪山(红桥山、夹金山、折多山),三过草地(往返班佑、巴西至包座之间、甘孜至包座之间),三次亲历红军主力会师(懋功的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绒坝的红二、红四方面军会师,会宁的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的故事应该讲清楚了。
华北三纵司令员和六十三军首任军长
1947年6月,郑维山出任晋察冀野战军第三纵队司令员。后来,晋察冀野战军改称华北野战军,晋察冀野战军第三纵队同时改称华北野战军第三纵队,司令员是郑维山,政委是王宗槐。华北野战军第三纵队隶属第二兵团建制。
平津战役第一阶段先行开始后,1948年11月26日,郑维山接到命令,率三纵北上,抵达涞水、涿县以西地区集结待命。
此时,国民党军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自知华北会战在所难免,是守是撤举棋不定。因此,他将平津前线的50多万军队加以收缩,摆成东西长达500多公里的“长蛇阵”。具体部署是:把蒋系部队配置在南口以东,傅系部队配置在平绥线上,而自己起家的第三十五军则留在北平附近作为机动兵力。傅作义这样部署,可谓用心良苦,可守可逃,必要时还可以蒋系向南、傅系向西分路逃跑。
针对傅作义的“守”、“逃”、“分逃”方案,毛泽东作出了“抑留东北,分割包围,就地歼灭”的作战方针。
12月6日,郑维山率三纵北上,进至巩山堡与涿鹿之间,与兄弟部队一道,实施毛泽东的“分割包围”战略,包围新保安。
驻守新保安的是国民党军第三十五军,这是傅作义起家的部队。把这支部队围起来,然后将其困死,傅作义就不会跑了。
12月8日,郑维山率领的三纵和曾思玉率领的四纵把新保安包围了起来。其实,国民党军第三十五军是可以在12月6日撤走的,但该军军长郭景云却目空一切。郭景云说:“我们有足够的汽车,共军即使有小量部队袭扰,也难以阻挡。再说,我们来时,一天就赶到张家口,回去还能要两天不成?!”结果,到了8日下午,郭景云的三十五军被郑维山的三纵和曾思玉的四纵围得水泄不通。
此时,郭景云方知大事不好,连忙命令十二旅突围,但突围无果。战至天黑,三十五军全部猬集于新保安城内。
三十五军是傅作义的心肝宝贝。三十五军被包围,傅作义不会不管。这一点,郑维山凭借多年的作战经验作出了正确的判断。于是,在包围新保安之前,郑维山就特意派出侦察班,沿洋河南岸向东侦察,并吩咐他们特别注意土木方向的敌情。
12月9日上午11时,郑维山接到侦察班报告,“土木方向有动静”;下午3时又接到侦察班报告,“有大股敌行军纵队,在土木以南沿洋河以北乡村土路上向西运动”。
郑维山判断:这很可能是接应三十五军的!于是,郑维山打电话给四纵司令员曾思玉,通报了情况,并询问:“沙城地区有无我们的部队?”
曾思玉回答:“沙城地区没有部队。四纵的任务是全力阻止三十五军东逃。”
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