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期间,平北地区是敌我双方长期拉锯残酷斗争的焦点地区。1938年至1940年初,八路军曾三度挺进平北,开辟抗日游击根据地。前两次都没有立住脚。1940年1月,八路军第三次挺进平北,在不长的时间内,地方工作开展起来了,逐步开辟了平北昌延根据地。
1939年春,郝沛霖任冀热察挺进军第11支队政治部技术书记,随后调任第32大队(后改为7团)供给主任。为了配合部队开辟平北根据地,八路军选调了部分得力干部充实地方领导。1940年9月,郝沛霖由部队转到地方工作。先是在昌延联合县任县长三年。后又调到平北办事处、平北地分委工作了两年多。郝沛霖从平北开辟到抗日战争胜利结束的五年间始终没有离开平北。
1940年六七月间,郝沛霖随部队进入平北地区。同年秋后,部队返回平西整训,郝沛霖留任昌延联合县县长,从此成为地方干部。郝沛霖与昌延县委书记史克宁是涿鹿县同乡,都是师范毕业后当教员,又同时参加八路军;两年后他们又在昌延相聚,共同坚持开展敌后抗日斗争。
史克宁、郝沛霖到任后随即配齐了县委班子,提拔了王毅为县委宣传部长,徐亮为县委组织部长,由后方派来的朱峥(女)为民运部长。县委、县政府除开会以外,平时分散活动,分片领导。一年之内,昌延县的工作已大见成效。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均已立住脚,动员了公粮公款。到1941年初,延庆川的工作全面铺开,又扩建了六区、七区、八区、九区、十区。至此,仅延庆川就有6个区,沿南山边是四区、五区、八区,沿北山边是六区、七区、十区,各区都建立了除奸小组和自卫队的组织。全县还成立了县、区游击队。1941年下半年到1942年上半年,又建立十三区、十四区、十五区。同时越过平绥铁路开辟了路西地区。昌延县隐蔽开展的建党工作也是十分成功的。1941年平北共有党员1800多名,其中昌延县就占半数以上。另外,昌延县其他各项建设也都取得了很大进展。
郝沛霖任县长后,承担的很大一部分工作是动员粮款。长期住在北山的平北地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及主力部队的物资供应、粮食供应绝大部分取之于平川,延庆川就是其中主要的物资来源地,包括吃的、穿的、用的,有的直接从当地农民中动员,有的设法到城里去买,还有些东西要派专人到北平去买。地方工作搞好了,这些供应才有保障。因为是游击区,大部分村子是双重政权,一个村子两面负担,负担较重。川里动员的公粮必须在夜间越过敌人的封锁线送到山里去,还需要武装人员的掩护,往往要冒着生命危险。在最艰苦的年代,郝沛霖带领昌延县人民为支援抗战作出了很大贡献。
另一项重要工作是培养干部。为了开辟根据地,史克宁、郝沛霖十分注意培养当地干部。地区扩大了,外来干部有限,主要靠本地干部。为了尽快提高本地干部的素质,采取了带徒弟、办训练班的办法。或者是把二者结合起来,先动员出来工作,然后再参加训练班学习。比如五区,首先脱产的刘敬礼、刘广义父子二人,经过培养发展为党员。刘敬礼多年给地主扛长活,全家5口人,以开山种地为生,妻子病死,两个小女孩给了人家,他带着14岁的儿子一起参加了工作,后来都成了得力的地方干部。刘敬礼先后担任五区区长和书记,五区的工作进展很快。刘广义入党时只有14岁,后来被提为一区的区委委员,做青年工作。还有六区北张庄的姜国亭,原来是当店员的,有些文化,原在村里做活,后来参加了抗日工作。他的入党介绍人就是刘敬礼。1941年六区区委书记田梦熊牺牲后,姜国亭由六区委员被提为区委书记,后升任延庆县委书记,工作很出色。史克宁负责党员干部训练班。政权干部训练班由郝沛霖主办,培养对象由各区委推荐,学习内容除政权建设工作外,着重学习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凡是经过训练的人回去后都安排了工作,充实了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