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是全国唯一全面系统展示一代伟人毛泽东生平业绩的纪念性博物馆,馆藏文物和文献资料3.5万余件。其中,中南海丰泽园菊香书屋卧室场景复原,令人印象深刻。毛泽东同志的床铺与众不同:宽达五尺,一边高一边低,睡觉的半边高,靠墙的半边低,几乎被书籍占据。如此奇特的床铺布局,是毛泽东同志终生酷爱读书、好学不倦的生动缩影。而这“半床书”,和毛泽东同志特别欣赏的一副对联有关。
在吉安市青原区的富水河畔,有一个古村,名曰渼陂。该村始建于南宋,是一座江右民系古村,已有1000多年历史。村中保存完整的明清建筑367栋,有民居、祠堂、书院、义仓、牌坊、楼阁、店铺、码头、教堂等。古村融书院文化、祠堂文化、宗教文化和明清雕刻艺术于一体,人杰地灵,名士状元辈出,被誉为“庐陵文化第一村”。
渼陂也是一块红色热土,见证了中国革命史上许多重大事件。当年,红四军曾把江西省苏维埃政府设于该村。1930年2月6日至9日,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召开了著名的“二七会议”,颁布了土地法,作出攻打吉安的决策。
古村留下了诸多红色印记:梁氏宗祠的永慕堂为红四军总部旧址,万寿宫是赣西南苏维埃政府、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旧址,敬德书院为苏维埃政府总工会旧址,义仓曾为列宁小学旧址,节寿堂曾为红军医院,留有尚能辨认的80多条红军标语。
渼陂村内有一幢名叫“唯吾德馨”的清末民居,硬山式砖木结构,前为小庭院,右辟书斋,建筑面积100多平方米。1930年2月,毛泽东同志曾在此居住和办公。书斋别具特色,颇似一张古床,上面是一排各种吉祥图案的鎏金贴画,贴画均由竹片一片一片黏上去,栩栩如生。书斋内有一小天井,墙壁上书有一副对联“万里风云三尺剑,一庭花草半床书”,横批是“名教乐地”。
这副对联源自安庆府桐城县人左光斗(1575—1625)。左光斗于万历三十五年进士及第,授中书舍人,万历四十七年被举任为浙江道监察御史。之后历任左佥都御史、直隶屯田事、大理寺左寺丞。左光斗是明末水利专家,“东林六君子”之一。他为官清正、磊落刚直,被誉为“铁面御史”。因对抗权宦魏忠贤,下狱致死。史可法评价其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南明弘光时平反昭雪,谥为“忠毅”。左光斗曾自撰一联:“风云三尺剑,花鸟一床书”,悬挂在自己的“遗直斋”。渼陂村的先人仰慕左光斗,对其原联作了堪称出彩的再创造,变成“万里风云三尺剑,一庭花草半床书”,彰显刚柔并济的文武之道,用以垂范后世。
毛泽东同志十分欣赏此联,对此联之精妙,赞不绝口。此后,终其一生,心中不曾遗忘。毛泽东同志曾手书此联,长期挂在中南海的菊香书屋,直至去世,也不曾取下。
“一庭花草半床书”中的“半床书”,是毛泽东同志终生身体力行的生活习惯。毛泽东同志一直把读书学习看成是人生的第一需求,“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在湖南一师读书期间,他作过一副有关读书的对联“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毛泽东同志曾这样描述他在湖南一师图书馆读书的感受:“我就贪婪地读,拼命地读,就像牛闯进了人家的菜园,尝到了菜的味道,就拼命地吃个不停一样。”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时曾说:“如果再过十年我就死了,那么我就一定要学习九年零三百五十九天。”不管处在什么境遇,顺境也罢,逆境也罢,毛泽东同志始终孜孜不倦地读书。
古人读书讲究“三上”,即“枕上”“厕上”和“马上”,毛泽东同志把“枕上”读书演绎到了极致。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戎马倥偬,生活颠簸动荡,“半床书”的愿望近乎奢侈。当人们去西柏坡参观中共中央旧址的时候,不难看到中央领导的“蜗居”状态。走进毛泽东同志卧室,可以见到一张双人床,床上一半的空间被他用来放书,那张床已经兼具了书架的功能。进入北京之后,这种样式成为毛泽东同志床铺陈设雷打不动的一种常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