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资料类>>红色诗词>>正文
毛泽东诗词中的引经据典
2023-03-28 14:37:25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汪建新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刘勰《文心雕龙·事类》云:“明理引乎成辞,征义举乎人事,乃圣贤之鸿谟,经籍之通矩也。”引经据典是我国文学创作的一个传统,也是毛泽东写诗填词的重要手法。毛泽东善于用典,旁征博引,史籍箴言、古诗名句、神话传说信手拈来,或直接引用,或变通化用,不论是沿用原意,还是拓展寓意,或是反出新意,都恰到好处,浑然天成,让语言表达深沉浑厚,使作品蕴涵回味无穷。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既彰显出毛泽东活学活用国学经典的深厚底蕴,也洋溢着毛泽东继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度自觉。

    引辞明理成佳句

    “引经据典”,出自《后汉书·荀爽传》:“爽皆引据大义,正之经典。”按刘勰“明理引乎成辞,征义举乎人事”之说,用典有“用辞”“用事”之别,有“语典”“事典”之分,不外乎筛选传统文化各种元素为我所用,只是素材的来源和形式有所不同。所谓“用辞”,就是指引用前人诗文中的言语,将其融化到自己的作品之中,表情达意,言志抒怀。

    毛泽东饱读诗书,善于运用典籍言辞或诗家名句。《水调歌头·游泳》“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七古·残句》中“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和《念奴娇·鸟儿问答》“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源自《庄子·逍遥游》“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菩萨蛮·大柏地》“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化用温庭筠《菩萨蛮》“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七绝·贾谊》“贾生才调世无伦”,语出李商隐《贾生》“贾生才调更无伦”。而《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天若有情天亦老”,是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成句。此类例句不胜枚举,可谓清新典雅。

    毛泽东始终倡导文艺创作面向大众,他运用“语典”从不沉湎于“诗云子曰”,喜欢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古谚、俗语、民谣等。《清平乐·会昌》“莫道君行早”,出自俗语“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语气亲切,颇具幽默。《十六字令三首·其一》“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毛泽东自注:“湖南民谣:‘上有骷髅山,下有八宝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明白如话,惟妙惟肖。《水调歌头·游泳》“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取自三国时旧歌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自然顺畅,诗意盎然。《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出自古谚“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深入浅出,理趣横生。

    援古证今动情思

    刘勰《文心雕龙·事类》:“夫山木为良匠所度,经书为文士所择,木美而定于斧斤,事美而制于刀笔,研思之士,无惭匠石矣。”毛泽东正是这种匠心独具的“研思之士”,他学富五车,胸藏万卷,善于“用事”,工于“事典”。像刘勰所说“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是毛泽东创作的一大特色。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毛泽东借文化名人、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寓言故事说古喻今,使典故与现实结合起来,给人以知识,给人以启迪,给人以共鸣。

    毛泽东对跌宕起伏的中国历史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着透彻的理解和感悟,他穿越遥远时空,又巧妙地将典故拉回到现实。他追思历代先贤的生平事迹,写下《七绝·刘蕡》《七绝·屈原》《七绝·贾谊》《七律·咏贾谊》,对他们的不幸遭遇和悲剧命运深表同情。他历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来“反封建主义,批判两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不可沽名学霸王”,他用项羽优柔寡断、兵败自刎的历史教训,强调“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时代主题。《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颜斶齐王各命前”,他用《战国策·齐策》齐王颜斶“各命前”的典故,来赞赏柳亚子刚直不阿的可贵品格。

    毛泽东善于用广为流传的小说掌故、神话传说、童话寓言来解析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给诗词作品平添了文学韵味,为现代生活点缀了浪漫色彩。《清平乐·蒋桂战争》“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他用唐代沈既济《枕中记》的“黄粱美梦”,来痛斥军阀混战导致民怨沸腾。《七律·登庐山》“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他用陶渊明憧憬与世隔绝的桃花源来反衬新中国“旧貌变新颜”。《七律·答友人》“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他用史籍中娥皇女英的神话传说,来描绘湖南的风土人情。《蝶恋花·答李淑一》“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他用神话人物吴刚嫦娥向革命烈士表达崇高敬意。

    反弹琵琶赋新意

    毛泽东平生读书破万卷,行文用典如有神。他引经据典,不是为了故作艰深,不是为了附庸风雅,而是让其为我所用,纳入自己的语境,融入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意志,强化时代的主题。毛泽东诗词用典出神入化,达到了“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的境界,犹如一座巍峨宏丽的艺术殿堂,犹如镶嵌在诗文中的璀璨珠玉,使其诗词充满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和中国气派。

    常言道:“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毛泽东用典从来不拘一格,可谓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浪淘沙·北戴河》“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读者从字面即可知道这是明用典故,毛泽东畅游北戴河之后,发思古之幽情,追忆起曹操登碣石山观海的历史往事。而接下来一句“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属于暗用典故,上下文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此句化用了曹操《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内容。《七律·洪都》“祖生击楫至今传”“闻鸡久听南天雨”,分别使用了“祖生击楫”“闻鸡起舞”的典故,这是正用典故,他高度认同原典中的人和事,借此表达对自己戎马倥偬的回忆和壮心不已的情怀。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特稿:七律·将后合唱团赞
·下一篇:无
·特稿:敬为毛泽东诗词名句配联(一)
·傅抱石画毛泽东诗词,珠联璧合
·毛泽东诗词的宏大气象
·特稿:永恒的怀念:张守涛画展一一毛泽东诗词诗意书画作品选(组图)
·可喜可贺!书法家刘振文《草书毛泽东诗词一百首》出版
·涂文梅:湖北省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京山会员中心隆重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128周年(组图)
·特稿:湖北省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京山会员中心隆重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128周年(组图)
·何书典、欧敏:纪念开国领袖毛泽东诞辰127周年 毛泽东诗词朗诵演唱会在海口市举行(组
·特稿:纪念开国领袖毛泽东诞辰127周年 毛泽东诗词朗诵演唱会在海口市举行(组图)
·莫列义:到中流击水——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的红色文化情怀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毛泽东诗词中的引经据典
特稿:七律·将后合唱团赞
毛泽东的为民初心
毛泽东二十八封家书传家风
长岛人歌动地诗——毛泽东与周世钊
长征路上年龄最小的红军战士、贺龙元帅外甥向轩逝世
一路走好!抗美援朝95岁老兵宋良友去世
94岁抗美援朝老兵刘玉玺去世 遗体捐献用于祖国医学事
含泪送别!抗美援朝老兵张序熙与世长辞,享年94岁
特稿:情系百姓办实事 爱心帮扶暖民心——从江县退役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人家
特稿:痛悼李昭 怀念耀邦——李昭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特稿:想念伟人
特稿:感恩党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到毛主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行(组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岁军”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刻(组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组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别(组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