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海南岛甫一解放,兼任华南农垦局局长的叶剑英率先去了海南岛。到达海南的第一件事,便是卷起袖管种橡胶。
新中国成立之初,包括橡胶、石油等重要战略物资在内,均受到海外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只有靠华侨想方设法,弄过来一些,支援国家”。刚开始,叶剑英通过华侨到海外调查橡胶的发展。华侨偷偷地冒着生命危险从印尼等地带回种子。
“那时候父亲看到这些种子激动地说,这是华侨们冒着生命危险,为了支援祖国建设带回来的种子。可是转身,就要把他们当成土豪劣绅打倒,他知道这样是不对的。”尽管年幼,叶向真仍然记得当时父亲的鲜明立场。
1955年,周恩来参加万隆会议途中发生的“克什米尔公主号”爆炸事件,也是海外的华侨最先得到有人要暗杀总理的情报,叶剑英第一时间将消息通知了中央,于是途中便调换了飞机。
“所以他当时为什么在土改的问题上,一而再再而三提出要慎重,要仔细来辨别,哪些属于当地的土匪恶霸,哪些属于正当经营的华侨,也是我们将来要友好的对象。”南方生活的经历,跟随孙中山征战的经验,让叶剑英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广东便实践了先行先试的改革。
尽管这样,顶着压力的叶剑英最后依然被说成是土地改革的保守派,甚至一度被调职。
解放之初,广东省境内,金融市场混乱,货币繁杂,“泰币、缅币、港币、法郎什么都有,但是主要的是港币。由于国民党发行的法币动荡在先,人民币初一入市,并不能提振人们的信心。与此同时,地下钱庄盛行,炒港币,人民币币值天天下跌”。
叶剑英将香港银行家庄世平请到广州,商量对策。庄凭借在港的金融力量,把广州市场上流通的所有港币收起来,通过庄的银行放到香港市场流通。此后,人民币才得以在广东流通起来。同时人民币走向国际,也通过庄的香港之便,获得国际渠道。
特区改革的“先声”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逃港潮”席卷深圳。面对严峻到荒唐的局面,叶剑英忧心忡忡,“说必须要在香港的对岸,就在我们深圳这一带,建立一个经济上富裕的地区,老百姓才能够不跑啊!”
“那时候因为他忙得不得了,心脏病都在犯。他什么事情都要亲力亲为,听汇报,做笔记。”叶向真记得上世纪50年代,叶剑英在中山纪念堂亲自听审走私案件。“我们也在一边听,就听他们说:什么方法都用了,有的吞到肚子里头去,像鸦片。”为了了解走私的渠道,叶剑英每个人都要亲自审过。
六七十年代,“逃港潮”席卷深圳。叶剑英每天都能从广东省公安厅接到报告,“逃出去多少,死了多少,又抓回来多少”。公安人员用尽各种办法,有的甚至“蹲坑”,在一片容易出去的区域等着,见人便抓。“但是抓了还得放,放了还会跑,就这样反复。”
当时的蛇口海岸尸骨横陈。叶剑英每每听到这些报告,总是特别难过,自言自语:“这个事情不能怪他们,他们也是没有办法。那边远远地隔着海,看着香港那边,灯火辉煌。这边黑漆漆一片,什么也没得吃。”
“我出来戎马生涯,干了一辈子,最后我家乡的人落成这样子的时候,我何以面对祖先?何以面对父老乡亲?他有这种责任和压力啊!”叶向真回忆当年父亲的忧虑时说。
有的人从珠江沿江大道跳下去,游到沙面,以为到了,大叫:“我到了!”然后就被莫名其妙地带走了。面对如此严峻到荒唐的局面,叶剑英忧心忡忡,“说必须要在香港的对岸,就在我们深圳这一带,建立一个经济上富裕的地区,老百姓才能够不跑啊!”这或者就是改革开放特区的先声。
1980年8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主持了五届人大第十五次会议,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这一天,成为中国经济特区成立的纪念日。
这份《经济特区条例》不足两千字,从起草到公布却历时一年多,修改了13稿。这个过程被称为是“十月怀胎”,经历曲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