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同志简陋的卧室。冯建君/摄
简陋的办公环境引得前来参观的人感慨不已。冯建君/摄
毛泽东同志在西柏坡期间的生活照(资料片)
西柏坡迹事
1947年初夏的一天,细碎的马蹄声在一个寂静的小山村回响。就这样,西柏坡——太行山区的一个普通村落闯入了历史镜头。西柏坡及其附近中共中央机关所在地遗址也成为中国革命的圣地、新中国的摇篮。
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我们重访这些记载着光荣与梦想的“老地方”,在伟人们生活、工作过的地方,还原历史最真实的细节,重现西柏坡的红色魅力,挖掘西柏坡丰富的精神内涵,从而寻找推动历史前进的永恒力量。
自今日起,“石家庄:新中国的摇篮——西柏坡迹事”系列报道将陆续推出。
从1948年5月27日到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在西柏坡的农家小院内住了十个月。在那些日子里,毛泽东日理万机、呕心沥血,将雄才大略凝聚在土屋那彻夜不息的灯光里,将万千气象汇融进土屋那张沥尽祖先生命的中国全图里。一个甲子之后,承载了毛泽东等伟人足迹的西柏坡,仍在泽被民众;承载有毛泽东精神的西柏坡,仍在输送华夏福祉。
东渡黄河 主席来到西柏坡
毛泽东不是圣人,但是从情感和内心来说,我们宁愿他是圣人。在华夏数千年苍凉的历史长河中,毛泽东带给我们的并非苍凉,而是光明、温暖和踏实。
2009年8月8日,一个普通的日子。西柏坡纪念馆内熙熙攘攘,来自唐山、菏泽等地的旅游团相继踏进毛泽东的旧居。
这是一处典型的北方民居,土墙、檩木、泥顶、影壁。主房是毛泽东的卧室和办公室。院子里一棵梨树郁郁葱葱,这源自当地“家家种梨不分离”的风俗。在1948年,站在这座农家小院外的山坡上,你就会望见闪亮闪亮的滹沱河水蜿蜒流过。毛泽东在西柏坡的这十个月,饮的就是滹沱河水。这条汇聚太行山麓精华的河水滋养着岸边居住的人们,包括毛泽东。
1948年3月,在延安的窑洞里住了13年之后,他或骑战马,或搭载小舟,或乘吉普车,东渡黄河,走出晋绥线,穿越晋西北,翻过五台山,到达阜平县城南庄。在阜平,中央召开城南庄会议,后周恩来和任弼时率领中央机关先期到达西柏坡,与一年前来西柏坡的刘少奇和朱德会合。5月27日,毛泽东也来了。
五大书记在西柏坡的汇合,像五指攥成了拳,于是小小的西柏坡风云际会,气象万千。与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筹划新中国建设的宏伟计划,就在这小小的山村院落里开始酝酿了。
这一年,毛泽东已经55岁;这一年,解放战争已经走过了最艰难的旅程。如果说一年前还在“爬山坡”的话,那么,从1948年9月起,犹如自然界进入金秋一样,收获在即。
安居山村 日日饮那滹沱水
毛泽东的秘书叶子龙在《叶子龙回忆录》中回忆道:“到达西柏坡的第二天,毛泽东散步到柏坡岭,登高俯瞰西柏坡村,一座座黄土干打垒结构的院落点缀于青山绿水之间,中央机关大院与其他农民的住所一样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柏树林中。毛泽东坐在一块石头上,用手里的木棍指着山下说道:‘西柏坡,果然是个好地方,这个总指挥部选得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