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毛泽东可以不必住在这座两进两出的小院。中央工委本已在后沟盖好三间石窑洞,可是毛泽东硬是把它让给了当年已经62岁的朱德。他自己的这个两进两出的农家小院的房东是阎受朝。据毛泽东当年的警卫战士马武义回忆说,毛泽东的办公室和寝室也是进行了改造的。为了扩大办公室内空间,曾把房顶拆掉,进行改造。扩大后的办公室,是一正方形的大房子,由于是土木结构,且跨度大,为了减轻房顶的压力,就在办公桌前立了一根柱子顶着,办公室的南墙外也用两根柱子支撑。
这所普通的平房分为前后两个小院。前院设有警卫室,西边是水房;甬路西边有一个磨盘和猪圈。当时住在这里的警卫战士,为了保持院落的清洁,打算把它们拆掉。毛泽东得知这一情况后,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中国革命的形势发展很快,我们不会在这里住多久的,这些东西都不要拆掉,将来群众还要用的。战士们便动手把它们抹了起来。
毛泽东旧居里一切如故,尽管他已经离开这座农家小屋60年。在办公室里,办公桌、沙发和转椅摆在狭小的屋子内;大浴缸静静躺在寝室北墙边,这个井陉解放时从德国人手里缴获的浴具至今仍然光鲜;在小院前的磨盘旁和楸树下,参观者纷纷拍照留念,但在1948年夏天,毛泽东、朱德和刘少奇等人,经常围坐在磨盘旁,就着楸树的阴凉,商讨国家大事,自然而然,磨盘往往成为毛泽东的写字台。
土法取暖 昼夜不舍绘宏图
在西柏坡,毛泽东共指挥了24次大大小小的战役,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大家常说的三大战役了,三大战役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大大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
如果你足够细心,你会发现在毛泽东办公室北面的墙上,挂着全国作战形势图,地图上插满了用大头针和小纸片做成的小三角旗,红色的代表解放区大中城市,黄色的代表蒋统区大中城市。大部分时候,毛泽东每天饭前或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仔细地看看拔掉了几个黄旗,又插上了几个红旗。
“三大战役期间,(毛泽东)有时连几个小时的觉都保证不了。前线的电报接连不断,他要阅读、复电、发指示,所以工作常常是通宵达旦。仅为辽沈战役,他就写了77封电报。有关三大战役的电报、指示收入《毛泽东军事文选》的就达200余封之多。”王聚英在其《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中这样写道。
但是,不管是三大战役,还是其他战役期间,大多数时间,毛泽东是在那土屋里度过的。即使夜很深了,屋里的灯光仍然亮着。2001年,本报记者柴卫华等人在北京采访了叶子龙。叶子龙说,毛泽东习惯于夜间工作,很多电报就是在夜间拟写的,并且多是特急件,必须立即发出,这样,机要室就得日夜不停工作。叶说:“在这的几个月里,我从未睡过一个整觉,困了就一支接一支抽烟。我后来每天吸三包烟的习惯就是在西柏坡练出来的。困急了就随便靠在沙发上打个盹儿。”
在毛泽东旧居的办公室,办公桌上摆着日历,大多数时候,日历牌上还放着参观者留下的香烟——参观者常常用这种方式表达对伟人的尊敬。在西柏坡时期,毛泽东发往前线的许多电报手稿就是在这张办公桌上起草的。也是在这张办公桌上,他还起草了1948年“九月会议”的决议和《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并写下了许多著作,仅收集在《毛泽东选集》第4卷中的就有20篇。
如果你参观毛泽东旧居的话,你会发现在办公室的外墙前,有一个类似灶台似的地炉。1949年元旦前后,正值数九寒天的严冬,北方的冬天可不像毛泽东的湖南老家那样温和,西北风刮起来刺骨。为了御寒,当地百姓发明了一种叫地炉子的东西。地炉安在外面,与屋内的地面下联通。这样,地炉子烧火,屋子里就很暖和。在北方的寒冬里,这种土法取暖陪伴毛泽东度过一个个夜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