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0月,叶剑英在天安门城楼上。资料图片
1941年,在延安,叶帅怀抱叶向真工作。受访者供图
叶向真居所挂满叶帅照片。赵佳月摄
叶向真(凌子)写给本报60周年的祝语。赵佳月摄
云南讲武堂毕业后,他放弃去南洋发展侨生,追随孙中山讨伐军阀;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反共,他毅然反蒋,在白色恐怖中加入中国共产党;
红军长征中,张国焘出现分裂倾向,他挥师决裂,挽救了党和红军;
他审时度势,铲除“四人帮”;排除阻力,坚请邓小平复出……在历史紧要关头,每临大事总有静气,毛泽东如此评价“叶帅”: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一张老照片,叶剑英一手抱着10岁的叶向真端坐桌前,一手正书写手中的工作报告,这是延安时期女儿叶向真眼里的父亲。而更多人则认为,这位“儒帅”十八岁时的一句诗,无意间印证了他的一生:“放眼高歌气吐虹,也曾拔剑角群雄;我来无限兴亡感,慰祝苍生乐大同。”
1958年3月,叶剑英向毛泽东建议,军委批准并授命创办军事科学院。在学院内辟出一角,一座小楼成为叶剑英饮食起居以及办公之所。
50年后,这座小楼为静谧的树林所掩映,院子里长年不衰地播放着佛乐。
围墙隔壁,年届68岁的叶向真,守着父亲的院子居住。那是一栋上世纪50年代的小楼,白色蕾丝的沙发套、繁芜雅致的吊灯,恍若旧电影中某个熟悉的场景,直至那满墙的老照片涌入视野,那一张昏暗灯光中老人伏案的大幅影像提醒你:这里便是叶帅府。
从第一市长到第一书记
1949年开国大典,举世瞩目的时刻,第一任北平市长叶剑英缺席天安门。奔赴广州主持两广工作的他,在江西赣州省立师范学院的一角,用收音机收听了盛况……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城楼上。
毛泽东将新中国成立的声音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历史的镜头扫过他身后一张张沉着沧桑的脸庞:周恩来、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今天,当我们更多地从影像资料中搜索这段记忆时,发现有个人缺席了这一举世瞩目的时刻。他,便是第一任北平市长叶剑英。
当日午后,江西赣州省立师范学院的一角。叶剑英叮嘱警卫员:“把收音机调好,准备收听开国大典。”
坐在一边的叶剑英开始闭目养神,等待。
这是他离开北平后的第46天。此前的8月14日,叶剑英视察完新成立的南苑飞行队,踏上南下征程,途中遇大雨冲垮平汉铁路,取道徐州,9月3日抵达江西赣州。
1949年9月8日,新华社播发了由毛泽东亲笔起草的一则电讯稿:“北平市长兼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叶剑英将军奉命赴两广工作,担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张云逸为第二书记,方方为第三书记)及广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就在开国大典前两天,叶剑英和陈赓联名签发了《广州外围作战命令》,明确了迅速解放广东全境的任务。
从延安到北平,到广州,除了战争和初期接管工作,叶剑英身边一直围绕着女儿叶向真的身影,“我基本上是他带大的”。
举世瞩目的开国大典,时任北平市长的叶剑英也得事无巨细一一过问。叶向真依稀记得家中曾出现五颜六色的旗帜,“当时还不知道干什么用的,后来才知道,原来国旗就是从那里面选出来的”。
此番南下,对叶剑英有着“百战归来”的感慨。1920年,他在广州参加“援闽”粤军,追随孙中山进行“护法”斗争;1922年陈炯明叛变,炮轰总统府,孙中山避难“永丰”舰,叶剑英率兵护卫左右;1924年叶剑英参与筹办黄埔军校。此后从北伐到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南方,是叶剑英革命步履的起点。
三次坚毅抉择
“他一生自己所选择的道路,几次大的变革所作的抉择为何正确,是因为他心里有个改变国家现状的理想。”历经人生跌宕,叶向真如此感悟父亲的每一次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