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攻克南昌后,叶剑英任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二师师长,后任第四军参谋长。
作为国民党军官,叶剑英有极高的待遇。“行军时候,一匹马,后面还有一个轿子,骑马累了,可以换坐轿子。除了一班警卫,还专门有挑夫,挑什么呢?前头后头,洋酒、威士忌,还有进口的咖啡、牛奶、炼奶、自丹麦、英国进口的饼干。”在延安出生的叶向真,无法想象父亲早年的“奢侈”,“到了没有水的地方,就拔开白兰地的盖子洗手。”
可对比的是,1949年南下路经江西庐山,警卫怕他走不动,特意为他备了一抬轿子,“但他始终没坐,坚持同大家一起走到山顶”。上得庐山,军队进驻蒋介石的别墅,叶剑英对兵将下达的指令是:“不许动此一针一线。”
北伐战争后,叶剑英一度颇受蒋介石器重,几次重大战役胜利后都特意要见叶剑英,并提出希望叶剑英出任第一师师长。
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后,叶剑英将自己关在屋子里三天三夜,他没有出任蒋介石嫡系部队的师长,而是在江西吉安通电反蒋,与蒋介石决裂,放弃已经得到的高官厚禄,并在白色恐怖降临的时候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个人和国家历史的重要转折时刻,面对优厚待遇,叶剑英的选择总是带着智者的光环。即便还是一名学生,也不例外。
叶剑英儿时是一名华侨学生,“他在云南讲武堂毕业的时候,当时校方非常重视他,他能够去进行一些对华侨有影响的地方招生,那些地方都是财源地,当时学校希望他继续去南洋,去发展侨生。”
叶剑英看到国内的形势,“他志不在此”,如他多年前写下的诗句,他追随孙中山参加了驱逐桂系军阀之役。
1935年6月中旬,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胜利会师。此后时任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职务的张国焘出现了分裂主义倾向,提出西进方针。叶剑英为了使党中央和红一、三军团迅速脱险,安全北上甘南。随后,叶剑英又以“打粮”名义,率领军委直属队北上,破除了张的分裂阴谋。
为什么会在那样的时刻作出那样的选择,叶向真总是想起父亲回忆20岁时幽怨的眼神,“他心怜天下”。
“三次抉择,不是巧合,他有他的准星,他老人家留给我们的,越往后看越清楚,他一生自己所选择的道路,几次大的变革所作的抉择为何正确,是因为他心里有个改变国家现状的理想,他每一次的选择都要按照这个准星来调整自己的位置。”经过战争,坐过牢,离过婚,经过商,叶向真在人生跌宕后如此感悟父亲的每一次抉择。
心怜华侨,在粤推行“不彻底”土改
“那时候父亲看到这些(橡胶)种子激动地说,这是华侨们冒着生命危险,为了支援祖国建设带回来的种子。可是转身,就要把他们当成土豪劣绅打倒,他知道这样是不对的。”尽管年幼,叶向真仍然记得当时父亲的鲜明立场
没有人比华侨出身、生于斯长于斯的叶剑英更了解1949年时的广东。
毗邻香港、澳门,华侨是华南一带重要力量;国民党残部被逼一隅、盘旋不去,对叶的暗杀阴影长期笼罩;港币统制下的华南,投机帮派林立……叶剑英接过的广东,既是一个巨大挑战,也是一份“舍我其谁”的责任。
在这块曾经养育过他的土地上,叶剑英先后担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广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席兼广州市市长,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中南局代书记等要职。此间,他领导了华南地区的剿匪斗争、经济建设、民主改革以及广州市政建设等各项工作。
叶向真认为,在饱受压力之下,开展土地改革,是父亲最困难的时刻。“为此,他受中央批评,却仍然坚持。”
“广东土改跟北方不一样,它跟香港很近,有大量广东跑出去的华侨,他们在外头很辛苦地赚了一点钱回来,结果要被没收。”当时广东大批人由于生活不下去跑到国外,打零工、扫地、做家政……在听说新中国成立之后,带着兴奋和干劲回国。叶剑英努力保护这些归来的华侨,顶着压力在广东进行“不彻底”的土地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