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美国当局,主要还是那里头急于要打仗的那一派。”“在国际上,我们就是执行这个方针,只要在和平这个问题上能够团结起来,就和他拉关系,来保卫我们的国家,保卫社会主义。”③
以印度、缅甸、印尼等国为代表的“中间国家”,在两个阵营之间采取和平中立政策。所谓和平,就是主张世界和平,反对战争;所谓中立,就是不参加各种军事集团。毛泽东等认为:这些国家同新中国在思想上、制度上是不同的,但是又“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主要的一点就是我们都受过帝国主义的压迫”④,“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感情,就是反对殖民主义,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想自己逐步独立起来”⑤,这些国家“在争取和平、反对战争的作用方面同我国是有共同要求的”。“这些情况就决定东南亚某些国家,首先是印度的对外政策是和平政策,它不仅与美国的战争政策有区别,就是同英国的以实力来维持现状的政策也有某些区别。”⑥ 因此,这些国家是我们的同盟军,是可以并且应该努力争取的朋友。针对这些情况,毛泽东等在多种场合反复指出:“要对中间国家做工作”⑦,“从印度到日本,我们都是要做工作,去扩大我们的阵营”⑧。 由于印度、缅甸、印尼等在这些中间国家中有广泛的影响,刘少奇特别强调:“我们必须小心地争取他们,以便同他们共同为加强国际和平、反对战争而努力。”⑨ 与此同时,毛泽东等也考虑到,这些国家在经济上还受帝国主义一定程度的控制,在对内对外政策上不能不受到帝国主义的影响,因此这些国家所采取的中立立场是容易发生动摇的。针对这种情况,刘少奇指出:“我们要帮助他们坚持和平中立政策,加强其坚定性,克服其动摇性。要他们痛快地加入我们的阵营是不现实的,但争取和帮助他们坚持和平中立的立场却是可能的。”“最重要的是我们的立场必须坚定,策略必须灵活,态度必须友好,对坚定他们的中立主义立场才能发生作用。”⑩
在团结一切愿意和平的力量、孤立和分化美国霸权政策的总方针下,与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友好同盟关系,利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与印度、缅甸、印尼等“中间国家”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构成了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等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包围和封锁的重要战略思路。这一战略思路,在实践中一步步得到贯彻,并取得很大成效。
(① 参见刘少奇会见苏联青年代表团谈话记录,1956年6月19日。
② 毛泽东会见南斯拉夫新闻工作者代表团谈话记录,1956年1月22日。
③ 周恩来在外交部的讲话记录,1950年3月20日。
④ 毛泽东会见印中友好协会代表团谈话记录,1954年9月30日。
⑤ 周恩来在干部会议上的讲话记录,1955年2月3日。
⑥ 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尼赫鲁来华访问宣传通知,1954年10月16日。
⑦ 毛泽东会见南斯拉夫新闻工作者代表团谈话记录,1956年1月22日。
⑧ 周恩来在外交部的讲话记录,1950年3月20日。
⑨ 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发言记录,1955年3月22日。
⑩ 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发言记录,1955年3月22日。)
从新中国成立至日内瓦会议召开期间“包围”与“反包围”的斗争
美国对新中国的心态是复杂的,一度也曾试图以经济“援助”的手段进行拉拢和控制。1949年6月,司徒雷登托人带口信给毛泽东:美国可一次贷款50亿美元给新政府,条件是新中国必须采取中间态度,不能完全亲苏。1950年3月15日,艾奇逊在关于美国对华政策的演说中说:中国不是应该从苏联而是应该从美国得到贷款援助,不过中国必须保持昔日的中美关系。这显然是指望以美援为诱饵,使新中国成为它的附庸。对此,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作出断然回答:“亚洲人民自己的事应该由亚洲人民自己来处理,而无论在什么时候,也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