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乔木的一桩未了心愿 |
2008-04-09 10:39:26 |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作者:吴自涛 |
浏览次数: |
|
|
|
|
情况告诉他。9月6日,他同编写组的全体同志见面,兴致勃勃地询问了过去不熟悉的同志的情况,对由不同年龄层次的同志组成的班子表示满意,对有几位年轻人参加更是格外喜悦。寒暄过后,他开始布置写作题目和要求。
胡乔木对工作一向严谨,这次写毛主席更是一丝不苟。在谈到内容和主人公时,他说:“内容以回忆毛主席为主,全书以毛主席为主体,是对他的回忆,不把中央整个活动放到里面。中央一些活动同毛主席没有关系的,就不说了。因为是个人回忆,拟定的题目同40年代、50年代的大事不完全吻合,有些很大的事我不了解,没有接触过,就不好写进去。有些事也许没有那么大,但从个人回忆方面说,比较清楚,就列到题目里了。说是个人回忆,但有相当多的事也不能仅限于个人回忆。有些事我接触过,但详细情况不很了解,这种事还是要写,因为它很重要,需要通过查材料讲清楚。这种情况在40年代更多一些。40年代大部分时间我不能成为事件的参与者。写的时候不要勉强加入个人成分。勉强加入不适当,使读者感觉是故意把个人加进去,失掉书的主旨,成为不是回忆毛主席,而是回忆自己。回忆成分多少要看事实。凡是可以回忆的,个人接触多的就写进去,也还是以毛主席的活动为主。”在谈到每篇专题的篇幅时,他说:“最早是想一篇只写一万字,现在看一万字不行,可能要到两万、三万。看题目涉及的内容,需要讲多少就写多少。”在材料来源上,他谈了三点:“一是党中央保存的档案;二是各种公开的出版物、回忆录、文章和当时的记载;三是个人的回忆。”在谈到出书的时间与写作质量时,他明确地说:“出书的时间,1993年纪念毛主席百年诞辰,最好在那个时候出。这样,时间比较紧。当然还是以书的质量为第一标准。如全书不能都写完,也可以分册出。”谈完总的要求后,胡乔木宣读了他想到的37个题目。
敲定大纲后,胡乔木安排了一个相当紧张的日程表,要求每个星期听取一次汇报,谈一个写作题目。从1991年9月编写组成立至1992年4月的7个月内,他一共找人谈话10多次,加上编写组成立之前的10多次谈话,共达20多次。胡乔木逝世以后,编写组商定将书的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谈话录”,是胡乔木20多次谈话的记录整理稿;第二部分为“初拟稿”,是按照胡乔木生前拟定的题目,并根据他多次谈话的精神撰写的。这个方案得到中央有关方面的批准,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胡乔木回忆毛泽东》。
中央有关方面审阅这部书稿后都作了肯定的评价。同时这本书也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修订再版时印了75000册,这是党史著作中不多见的。
中央有关方面领导的肯定和读者的喜爱也许能够部分实现逝者胡乔木的遗愿吧!
“二是重写一部完整的中共党史著作”
如果说胡乔木一生的转折点是来到毛泽东身边,那么他第一次为全国人民所知则是由于10年以后的《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从那时起他就以理论家和党史专家闻名于世了。
195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日。中央决定6月30日在北京集会庆祝,届时由刘少奇代表中央作报告。五六月间,刘少奇找来因胃穿孔动了大手术尚在休养中的胡乔木,请他代为起草庆祝报告。胡乔木在40年代曾协助毛泽东编校过《六大以来》、《六大以前》、《两条路线》等重要文献,又曾参与起草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党30年的历史了然于胸。有了这些党史方面的知识准备,他用了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就写出了《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长达四五万字的初稿。毛泽东看后非常满意,在送审的稿子上批示:此文以胡乔木名义在《人民日报》发表。这可把胡乔木难住了:“这么一来,我怎么向少奇同志交待呢?”后来毛泽东传话过来,少奇那里由他去打招呼,报告另找人起草。6月22日,《人民日
|
|
|
|
|
|
|
|
|
|
|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