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曾有幸在胡乔木身边工作了一段时日。那时,乔木同志已经退居二线,但是他仍然学习不止、思考不息、笔耕不辍。学习、思考、写作是他每天必做的三件事。
学习
乔木同志对知识的不懈追求,简直到了痴迷的地步。他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养成了酷爱读书的习惯。参加革命后,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工作多么忙碌,他每天都坚持读书学习。这已经成了他一日不可无的一种生活方式。每到一座城市,新华书店是他必定要去的。凡是他需要的和感兴趣的书,总要想方设法一睹为快。他曾引用一句西方谚语“从容的赶快”来说明要把“从容”与“急切”结合起来,坚持在繁忙的工作中挤时间学习。他说过:“学习,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可以须臾离开的事”;学习是为工作蓄积本钱,“不学习,不下本钱,工作是做不好的”。他一生博览群书,是百科全书式的大学问家。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还是哲学、历史、文学、法学、语言学、音韵学、逻辑学,也无论是古书还是今书、中国书还是外国书,他都广泛涉猎。数十年下来,他的大脑已经成为一个汇满各种知识的“海洋”,一提笔、一想问题,那积累的知识就会化作奔腾的文思,化作筹划解决问题的智慧,凡是了解他的人,无不为之赞叹和称羡。这也正是他无论起草多么紧急繁重的文件稿、参与如何艰巨重大的决策时,都能从容应对,出色完成任务的奥秘所在。
乔木同志对身边工作人员的学习也很关心。我去他那里工作不久,他就给我开列了一个书目,有五六十种,足足写了三页纸。1989年、1990年暑期他在北戴河休养期间,特意交待我多带一些书,每天都要组织工作人员读书。他认为年轻人读书一定要广和博。他说,青年时代是打基础知识的时候,要多读书、读杂书,不要一开始就把自己限制在一个小的范围里。读书太专,眼界不开阔,不利于成长。如同盖房子一样,基础打得越扎实,楼就可以盖得越高。书读得越多越广,未来发展潜力就会越大。他还说,搞文字写作,像编辑记者,读书也要广博。记者的工作要反映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而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知识广博的记者,敏锐性就强,就能及时发现群众生活中的闪光点,写出有价值的新闻稿件。知识面窄,嗅觉不灵敏,对社会生活中涌现出来的新事物就可能捕捉不到,也就难以写出有价值的新闻稿件。编辑需要编各种各样的稿件,不能说学历史的只编历史类稿件,学经济的只编经济类稿件,这样的编辑哪家报社、出版社都不会欢迎。编辑要当多面手,就必须多读书、多学习。乔木同志给我开的书目,就包括政治、经济、哲学、军事方面的书,还有一本音韵学辞典和一本介绍形式逻辑学的书。他曾说过,要写好文章,对逻辑修辞“要有必要的学习”。“一篇文章即使每句话、每个概念都是准确的,如果整篇文章写得没有中心,使人看不出主导思想,看不出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这样的文章就不是好文章,就不能完成它的任务”。
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乔木同志深谙这一古训。他说:“一篇写得好的文章、作品,是作者对他所要写的东西作了长期深入观察的结果。”乔木同志毕其一生,不仅勤于学习,而且善于思考、善于学以致用。在这方面,他也是出了名的典范。乔木同志曾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的方法,形象地称为给记忆“打结”。
有一天我陪他散步,聊起读书,我说自己看书太慢,且常常记不住。他听后微笑着对我说,这很正常。一方面说明你阅读量还不够多。阅读的速度是随同阅读量的增加而提高的,同样一本书,里面的知识对于没有读过的人来说,全是“新面孔”,对于读过一些书的人来说,就会是既有“新面孔”,也有“老面孔”。书读得越多,碰到“老面孔”的概率就会越高,遇到“新面孔”的概率就会越低,这样阅读起来自然就快了。另一方面说明你读书时缺乏思考。读书不能盲目图快,不能囫囵吞枣,要像牛吃草一样,要反刍。要思考书中的观点是怎么得出来的,有些什么新的材料,这些新材料是从哪里来的,可不可靠,等等。经过这么一番思考,等于给你的记忆打了一个“结”。思考得越深越细,那个“结”打得就越大越牢,就不容易丢失了。这是乔木同志的经验之谈。听了他这番教导,我在以后的读书学习中,就照着去做,果然灵验,非常受用。我在乔木同志身边工作四年多,常常看见他合上书本闭目而坐。起初以为,他是在休息,后来也就明白了,他是在给记忆“打结”!
边学习边思考,边写作边思考,成了乔木同志一种学习和工作习惯。散步,也常常是他思考问题的一种方式。因为有所思,在散步途中折回是常有的事。有时,在不到一个小时里,连续返回几次。在修改重要文稿时,尤其如此。一天24小时,除了睡眠,他的大脑始终处于高速运转状态。他确实是一位不知疲倦的思想者。因为他勤于和善于思考,故总能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总能及时抓住现实中一些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给予科学的分析和说明。这也是党的理论研究工作和理论工作者,依重和信赖于他的原因所在。退居二线后,乔木同志仍在思考和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撰写了《中国为什么犯二十年的“左”倾错误》、《中国共产党怎样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和《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等文章。这些文章,发人所未发,思维缜密,论证有力,显示了他对问题的敏锐洞察力和深刻辨析力,显示了他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深厚功底。
写作
乔木同志一生为党做了大量重要的文字工作。他是写作的高手、快手,是文章大家。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他除了为党中央撰写了很多重要文稿,还为新华社撰写了很多社论、时评和新闻稿。他文思敏捷,确乎到了“倚马可待”之速。毛泽东曾经夸奖道:“靠乔木,有饭吃。”邓小平也曾称赞他为“党内第一支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