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木同志的写作有两个鲜明特点。一是充分准备、一气呵成、反复修改。他最反对的就是对写作采取“草率从事”的态度。他说:“写作之前,既无仔细研究,写作之后,又不慎重修改,稿子写完,万事大吉。这是不对的。”他在文稿写作之前,要花相当多的时间搜集和分析、消化材料,理清写作思路,写完之后总是一遍又一遍地修改,多达七八遍、十几遍以至几十遍。他这样不厌其烦地进行修改,目的是为了使文章达到表述准确、含意深湛、言辞隽永而又富有文采。二是聚精会神、竭尽思虑、追求极致。乔木同志的夫人谷羽同志曾多次向我们讲到,乔木同志写起文章来是不要命的,经常是废寝忘食、白天黑夜连轴转。举几个例子。1949年6月24日下午,毛泽东一口气向他交待了四篇文稿的起草任务:一是纪念“七一”的论文,二是纪念“七七”的口号,三是纪念“七七”的论文,四是各党派纪念“七七”的联合声明。前两篇要在两天内拟好,后两篇要在7月2日之前完成。在一周之内,要起草如此重要的四份文稿,而且是独自一人承担,其夙兴夜寐、艰辛以赴,可想而知。1991年初,此时乔木同志已退居二线,并已身患癌症,正在化疗,身体十分虚弱,但他不顾医生、家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劝说,用他自己的话说依旧“着魔地忙碌”,最终写出了纪念建党70周年的论文《中国共产党怎样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他当时写作的情形,至今历历在目。为了提神助气,他多少次服用“镇静药提神药”或“提神药镇静药”,我已记不清了。见此情景,作为晚辈,既钦佩,又心疼。乔木同志曾写诗赞颂河南农村干部杨水才,说他是“小车不倒只管推,车倒扶起往前追”,乔木同志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对乔木同志来说,学习、思考、写作就是他的工作和生活。他没有其他爱好,不会娱乐,也很少应酬。也许有人会说,天天如此,这不是缺少生活情趣了么?但了解乔木同志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充实的人,一个情感非常丰富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他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奉献了自己全部的才智和心血。他的品格风范、道德文章,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作者徐永军,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审,北京100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