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其实毛泽东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远不止书法和诗词,比如还有传统戏曲,今天在韶山的毛主席纪念馆中就保存了毛泽东生前爱听的传统戏曲的唱片和磁带共2,000多盒(张)。毛泽东一生酷爱京剧,1958年在上海看《白蛇传》,看到许仙与白娘子生离死别时,毛泽东哭出了很大的声音,终至怒不可遏地一拍沙发站了起来,高声叫道:“不革命行吗?不造反行吗?”不留意间,早已松开皮带的裤子褪了下去,还是卫士李银桥反应敏捷,抢上前去,帮毛泽东把裤子提了起来。另有一次,毛泽东看谭富英、裘盛戎的《捉放宿店》,
宋苏轼《赤壁赋》
其中陈宫有唱词曰:“凌烟阁上美名扬。”毛泽东说:“凌烟阁为唐太宗所建,汉朝的陈宫怎么能唱得出来?”因此改之。又有一次毛泽东看谭富英的《失空斩》,谭扮诸葛亮时胸前配一挂檀香木佛珠。毛泽东问其来历,乃谭祖父谭鑫培当年进宫演出为西太后所赠。毛泽东说:“三国时佛教还没有传进中国,怎有佛珠?”因此改之。\[26\]
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戏剧的酷爱一直贯穿到他的晚年,甚至在横扫“封、资、修”的“文化大革命”后期,1975年、1976年之间,由当时的文化部负责人于会咏牵头,先后调集了津京沪三地著名的戏曲家李少春、李和曾、关肃霜、高盛麟、张世麟、厉慧良、俞振飞、蔡瑶铣、岳美媞进京录制经典唱段,如岳飞的《满江红》,白居易的《长恨歌》,辛弃疾的《南乡子》、《水龙吟》,张元干的《贺新郎》等等。乃至1974年董必武去世,毛泽东还听了一天《贺新郎》,还将末句“举大白,听金缕”改为“君且去,莫回顾”。\[27\]但是,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有时又是矛盾的,比如1920年,以“打倒孔家店”为号召的“五四”运动在全国方兴未艾之时,毛泽东却去了山东曲阜,拜谒了孔庙和孔林。再比如,毛泽东一边口口声声提倡新诗,一边却如琢如磨创作旧诗,还不无风趣地宣称:“我不读新诗,除非给200块大洋。”这是毛泽东的兴趣使然还是传统文化的魅力所致?值得我们另做专门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