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两路北上。
对于北上这一原则,徐向前态度鲜明、立场坚定,明显地拉开了与张国焘的距离。8月20日,徐向前在中央政治局的会议上发言说:“原则上的问题,以前已决定,当无可争。我们应坚决先从洮河右岸前进,从岷州方向突破向东。如果不能走时,再从洮河左岸向东突击。战略方针当然是向东。”徐向前的发言受到毛泽东的赞扬。会后,毛泽东根据大家的发言整理了《关于目前战略方针之补充决定》。
8月21日,右路军分两路通过草地。到达班佑后,首要任务是迅速夺取通往甘南的咽喉要地包座。徐向前鉴于右路军中三军团还未跟上来,位于战斗位置的只有一军团和四方面军的第四军、第三十军,而一军团又相当疲惫,遂建议由四方面军的部队承担攻打包座的任务。毛泽东对徐向前时刻顾全大局的精神非常赞赏,批准了他的建议。
包座之战是两军会师后打的第一仗。包座之战,打开了红军北上的通道,右路军急迫地催促左路军火速东靠、并肩闯陇。可就在这时,党内又起风波,实际控制左路军的张国焘来电要求右路军南下。
“屯兵于此,无异等胡宗南从容布阵来围歼我们。战机一失,北上的路线就会被堵塞,那就只有再退回草地了。唉,那就麻烦了!”徐向前实在不明白张国焘葫芦里装的什么药。
毛泽东也很着急。9月1日,他与徐向前、陈昌浩致电给张国焘、朱德,详细、全面地分析了目前的形势,指出这是红军挺进甘南实现北上抗日的最好时机。
两天后,张国焘回电,态度强硬地坚持南下。
中央把劝说张国焘的希望寄托在徐向前身上。徐向前也抱着一线希望。因为过去无论是在鄂豫皖还是在川陕,大部分时候是张国焘、陈昌浩商议决定大局,但在徐向前、陈昌浩意见完全一致时,张国焘也会做出妥协。9月8日,徐向前、陈昌浩以两人的名义发电给朱德、张国焘:“我们意以不分散主力为原则,左路速来北进为上策。”
就在电报发出的同时,前敌指挥部收到张国焘以朱、张名义打来的电报:“一、三军暂停向罗达进军,右路即准备南下,立即设法解决南下的具体问题,右路皮衣已备否?即复。”
终于到了摊牌的时候。
在这关键时刻,陈昌浩首先改变了态度,同意部队南下,倒向了张国焘一边。
徐向前心里十分矛盾。合兵北进是他的基本思想,南下固然是他不愿意的,但他更不情愿的是分兵,他不想看到红一、四方面军分兵,也不愿看到自己生死与共的四方面军分裂成两半。在这种情况下,徐向前也表示同意南下。
事隔不久,鉴于张国焘公然对抗中央的北进方针,劝说、命令均无效,党中央率一、三军团单独北进。临行前的9日晚,毛泽东来到徐向前的住处,在院中见了徐向前。他问道:“向前同志,你的意见怎么样?”
徐向前直言相告:“两军既然已经会合,就不宜再分开,四方面军如果分成两半,恐怕不好指挥。”
听了他的回答,毛泽东没再说什么,默默地点了点头,呆了一会,就走了,并且连夜率三军团不告而别,向俄界前进与一军团会合。
对于中央的北上方针,创造川陕甘根据地的计划,徐向前是完全拥护的,陈昌浩也是同意的。他们原来就有过这种设想。徐向前满心希望中央不再发生分歧,作为一个军事指挥员和开路先锋,他一直在考虑怎样为创造川陕甘根据地打开通路。一、四方面军在川西会合时,红四方面军有8万之众,红一方面军只有2万人马。张国焘借此散布“中央政治路线有问题”、“一方面军的损失和减员应由中央负责”等论调,想要取毛泽东等的领导地位而代之。这些,徐向前并非不知道。但他被两军会师的欢乐所激动,对于两军会合后出现的复杂局面没有太多的思想准备。两军会合后,他的主要想法是要离开四方面军,到中央做点具体工作。但他没想到张国焘会公然对抗中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