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十分重视兴修水利。上世纪50年代末,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曾亲自领导并参加十三陵水库建设。十三陵水库最终用5个月时间建成,在当时堪称奇迹。
周恩来提出在十三陵地区修建水库的设想
据《昌平文史资料》载:1954年4月,周恩来视察十三陵地区时说:十三陵这个名胜古迹,是外宾必游之地,有山无水是一大遗憾。若能修个水库,有个大的水面,那就更美了。同年夏天,水利部副部长李葆华向北京市有关领导传达了周恩来的这个设想。
1957年9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今冬明春大规模地开展兴修农田水利和积肥运动的决定》。《决定》要求根据农田水利条件,切实贯彻执行小型为主,中型为辅,在必要和可能的条件下兴修大型工程的水利建设方针;要根据各地不同条件和现有经验,做好水利建设规划;要加强领导,党政负责同志亲自动手等。《决定》发出后,全国范围内很快形成群众性的农田水利建设高潮。
1957年12月26日,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院提出十三陵水库设计方案。1958年1月4日,北京市委批准了修建方案。12日,成立“十三陵水库修建总指挥部”。
1958年1月21日,十三陵水库修建工程破土动工。最初,参加建设的人员有昌平民工8000余人和义务劳动大军约2000人,共1万余人。他们自带行李、粮食和炊具,从四面八方来到工地。当时正逢天寒地冻,又缺乏施工经验,加之施工机械少、单凭人工运土上坝工效不高,虽然干部、民工劳动热情高涨,但施工进度缓慢。3月29日下午,周恩来到十三陵水库工地视察,听取关于工程进展情况的汇报,并向指挥部负责同志转告毛泽东的话:改良工具是技术革命的萌芽,推荐安徽用车子推土的办法,比肩挑好。
为赶在汛期到来之前完成筑坝任务,北京市委决定发动全市工、农、兵、学、商各方面力量参加义务劳动,共建十三陵水库。此后参加水库施工劳动的人数日渐增多,至5月,每昼夜达10万人。在这支劳动大军中,人民解放军是施工的骨干和主力。为适应工地建设需要,总指挥由解放军罗文坊少将担任,北京市农委书记赵凡担任政委。参加劳动的全体人员日夜奋战,积极改良工具,改善施工条件,改进操作方法,大搞技术革新,施工进度明显加快。
毛泽东率全体中央委员参加劳动
5月25日,中共八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25日下午,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及全体中央委员到十三陵水库工地参加义务劳动。
据当年的工作人员回忆,毛泽东率领全体中央委员到工地参加劳动这个消息最初是保密的。直到当天下午2点左右,才由指挥部宣传处处长宣布了这条消息。下午3点,工程指挥部院内开来6辆大轿车。当毛泽东下车后,突然有人喊:“毛主席万岁!”人们从四面八方很快围拢过来。随毛泽东下车的有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他们在工程负责人杨成武、赵凡、罗文坊等的导引下,首先来到指挥部一座普通的木板工棚里听取总工程师纪常伦介绍水库建设的工程方案及进度情况,观看十三陵水库模型沙盘。时值初夏,天气燥热,低矮的工棚挤进很多人,大家头上都冒了汗。毛泽东、周恩来坐在用木板钉的凳子上认真地听取汇报。工程指挥部宣传处负责人请示杨成武,想请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题词。毛泽东欣然命笔,连写五六幅,并从中选择了最满意的一幅“十三陵水库”。刘少奇题词“劳动万岁”;周恩来题词“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朱德题词“移山造海,众志成城”。
题词以后,毛泽东离开指挥部向大坝走去。这时民工、部队官兵等工程建设人员已拥了过来,很多人要上前和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握手问候。毛泽东登上工地东北头的墩台,关切地问工程负责人:是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