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的全局进行思考,从全局上考虑得失利弊,把全局和局部很好地联系起来。”曾在他身边工作过的人则回忆道:“他给我印象最深、教育最大的就是他总是从全局出发,从党的最大利益出发;紧密结合本地区的实际,考虑完成任务的最佳方案。”正是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粟裕提出了几次战略性建议,主要的三次建议分别发生在解放战争战略防御、战略进攻和战略决战阶段,都极大地影响了解放战争的进程。
前面提到粟裕在解放战争初期力主在苏中内线歼敌,除了公心可鉴,更表现了他独具慧眼的战略眼光,这集中体现在8月1日和14日电报中。如南战斗后,海安成为双方争夺焦点,鉴于天长和盱眙难保,粟裕请求将淮南第五旅东调至苏中参战,但陈毅表示反对,并向中央军委建议“粟部亦宜逐步向西转移”。海安保卫战后,粟裕再次向中央军委“要兵”(淮南主力),此电显示了他非凡的战略眼光:“我各战略区除在战略上应互相配合外,在战役上似不应要求一定之配合(事实上也很难做到),而在单独作战,以自己力量解决当面敌人,否则会影响到另一战略区之机动。”陈毅再次反对,仍建议“粟部迅速西调”。面对粟裕和陈毅的争论,中央军委未能及时做出决议,兵力不足的粟裕只好在予敌重大杀伤后放弃海安。李堡战斗结束后,粟裕于8月14日致电中央军委,对历次争论进行了总结:
“战争初期,各主要作战方向,应充分利用内线歼敌的有利条件,哪里好消灭敌人就在哪里打仗,各战区之间有战略性的配合,不宜过早作战役性的配合;如果急于战役性的配合,我军兵力作更大的集中,则敌人的兵力也将随之作更大的集中,对各个歼敌不利。在兵力敌优我劣的情况下,过早地进行大会战,我们是难以有胜利的把握的。在战争初期,我军兵力应该随着敌我力量的消长,我军指挥艺术的提高和战局向我解放区纵深发展而逐步集中,由一次歼敌一个旅,逐步集中兵力发展到一次歼敌几个旅,这样比较有利。”
这些极像毛泽东语气的话居然出自一个战区指挥员笔下,实属难得。从粟裕的多封电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诸如“整个战局”、“战略”、“战役”、“内线”、“外线”等关键性字眼。苏中战役胜利结束后,中央军委再次推迟了出击外线时间,直到1947年3月才最终明确了内线歼敌的战略方针,并指出“转入外线之时间,现亦不必顾虑。”可见,从1946年6月26日决定外线出击到1947年3月改为内线歼敌,中央军委用了整整八个月时间!粟裕的战略性建议和成功的战争实践对中央军委确立解放战争初期正确的战争指导方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粟裕的第二次战略性建议是解放军“问鼎中原”的关键。1947年底,解放军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后,敌我双方相持不下,“你打不过来,我也打不过去”。为打破僵局,毛泽东于12月4日提出了分兵渡江计划,准备实行千里跃进大别山之后第二个战略跃进。1948年1月22日后,毛泽东收到粟裕电报,该电认为应当在江北打几个大的歼灭战后视情而动。粟裕并未明确反对分兵渡江,但他集中三路军,忽分忽集,合力歼敌的建议显然包含了取消分兵渡江的思想。毛泽东与陈毅面商后,仍然坚持己见,于1月27日致电粟裕,要他率第1、4、6三个纵队渡江,在湘赣浙闽诸省执行宽大机动作战任务,迫使蒋介石从中原调动80个旅中的20-30个旅回防江南,并要粟裕“熟筹见复”。中央军委的意图十分明显,就是要在蒋介石的后院放几把火,迫使其调动军队回防江南,以减轻中原战场,特别是大别山刘邓大军的巨大压力。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有三点。一是毛泽东已经定下分兵渡江的决心,他甚至在给陈毅的手令中明令组建东南野战军,还详细规定了该军的组织领导。二是对“熟筹见复”的正确理解。毛泽东要粟裕“熟筹见复”的并不是要不要渡江,而是在必须渡江的前提下就渡江的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