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笔者读了《人民日报》刊发宋海涛的文章《“开卷”如何才“有益”》,很受启发。宋海涛认为,开卷有益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要“善读”。具体说来,做到开卷有益,首先需要重视阅读经典著作,其次也需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必要的阅读技巧,第三还需要把读书学习与思考应用有机结合起来。笔者把上述三种“善读”之法分别概括为:精读、巧读、问读。
除了这三种方法之外,笔者结合毛泽东的读书方法做三点补充如下,为大家“开卷有益”助一臂之力。
一是恒读。明朝理学家胡居仁曾作一幅对联,叫做“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毛泽东曾改此联以自勉,改作“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睡;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纵观毛泽东的一生,他就是持之以恒读书、坚持不懈学习的楷模。恒读之法,注重知识的积累,由量变到质变,可谓厚积薄发。荀子在《劝学》篇中也讲恒读:“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蹞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骑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通俗的讲,就是“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二是攻读。毛泽东《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就针对读书看不懂的问题,介绍了一种“钻”的办法。这种读书方法是受到“木匠钻木头”的启发。他介绍说:“在中国,本来读书就叫攻书,读马克思主义就是攻马克思的道理,你要读通马克思的道理,就非攻不可,读不懂的东西要当仇人一样地攻它。现在有些人是不取攻势只取守势,那就不对,马克思主义决不会让步,所以不攻是得不到结果的。从前人称‘校对’为‘校仇’,校对确实很难,非以仇人对之是不胜所为的。”他还说:“正面搞不通,可以从旁的方面着手,如打仗一样,顽强的敌人,正面攻不下,就用旁袭侧击,四面包围,把它孤立起来,这样就容易把它攻下。学习也是一样,正面的东西一时看不懂,就从旁的东西看起,先打下基础,就可以一点一点地搞通正面的东西。”毛泽东这两段谈话,可以分别用两个词概括:一个是“术业有专攻”,一个是“旁敲侧击”。总之,读书就要采取“进攻”的方法,不能退缩。书本和知识像弹簧,你弱它就强。
三是研读。毛泽东读书学习,不仅坚持个人自学,而且注重集体学习,对于重大难题,则率众“群而攻之”。这就是把大家动员和组织起来研读的办法。在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就提议成立中央学习组并亲任组长,把各地高级干部召集到延安,封闭起来读书,营造学习风气,掀起读书热潮。新中国成立以后,据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资料介绍,从1958年11月到1961年6月,毛泽东在全党范围内先后四次提倡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学政治经济学。其中,毛泽东第三次倡导全党读书就提到:中央各部门、各省、市、自治区都要以第一书记挂帅,组织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小组。之后,党中央主要领导同志便积极响应毛泽东的提议,纷纷组织读书小组,研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三版)下册(社会主义部分)。1959年11月,在海南休假疗养的刘少奇率先组织了读书小组,著名经济学家王学文、薛暮桥等参加。1959年12月到1960年2月初,毛泽东自己在杭州组织了读书小组,陈伯达、胡绳、邓力群、田家英等参加。1960年2月,周恩来也挤出时间到广东从化组织读书小组,李富春、陶铸、宋任穷等参加。成立读书小组就是开展研读研学的重要组织形式。通过这种集思广益的形式,汲取集体智慧的结晶,就能从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促进和保证开卷有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