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思想家、教育家,鲜为人知的是从没有来过东北的孔子还是一位研究东北的专家。
笔者王锦思注意到,孔子出游,基本是“西游记”,西去周游列国,但是往北没有到过山海关,毕竟那时不时兴闯关东,尽管如此,孔子却熟知东北的特产,就是箭。
孔子周游列国来到陈国,即今河南淮阳县一带。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在陈国居住三年。
《国语·鲁语下》则记载有:“仲尼在陈,有隼集于陈侯之庭而死,楛矢贯之,石砮,其长尺有咫。陈惠公使人以隼如仲尼之馆,问之,仲尼日:'隼之来也,远矣!此肃慎之矢也。昔武王克商,通道于九夷、百蛮,使各以其方贿来贡,使无忘职业。”
这个故事就是说,一天,在陈惠公院子里从天上掉下来一只被楛矢石砮射中的凶猛的鸟,箭有一尺长左右。陈惠公不明白这鸟和箭的来处,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四处询问。正好鲁国司寇孔丘周游列国,来到陈国,国君知道孔丘博览群书,精通世故,就派下人把中箭的鸟送给住在国宾馆的孔子,并问事情的由来。
熟诸历史掌故的孔子,说这鸟和箭是有来历的,“这群隼鸟从很远的地方飞来,鸟身上的楛矢是肃慎人造的。过去周武王灭殷,国势强大,鞭及九夷百蛮,四方属国都来朝贡,北方的肃慎贡了楛矢石砮,石镞长约一尺八寸。周武王把肃慎献来的楛矢石砮,赐给分封陈国的女婿胡公,以表彰长女的美德。在周武王时,同族亲属分给珠宝,异姓诸侯分给远方来贡的珍品,以示周王室的恩惠。陈国一定受赐过‘楛矢石砮’,你们可以到仓库里去找。”果然不出孔子所料,在金柜里找到了肃慎的楛矢石砮。
据史料记载,在长白山下,松花江下游,乌苏里江和黑龙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居住的肃慎民族,也叫息慎和稷慎,是现在满族的祖先。远在三千年前就和中原王朝存有贡纳关系。
舜时﹐息慎氏朝﹐贡弓矢﹔禹定九州﹐周边各族“各职来贡”的﹐东北夷即有肃慎。周武王时﹐肃慎人入贡“楛矢石砮”。成王时﹐肃慎氏来朝﹐成王命大臣荣伯作“贿息慎之命”。康王时﹐肃慎复至。周人在列举其疆土四至时称:“肃慎﹑燕﹑亳﹐吾北土也。”可见远在春秋以前﹐肃慎人已臣服于中原王朝。在东北发现的肃慎典型器物“石砮”和鼎﹑鬲等器物﹐都表明肃慎人与中原地区很早就有着频繁的交往和联系。
肃慎人朝贡的这种弓箭“尺长有咫”。古代一咫等于八寸,可知箭长1尺八寸。在北方民族,弓箭是主要的狩猎工具。在中原王朝,往往把进贡的弓箭看做是一种政治工具。在中原统治者心目中,有贡品来,就表明甘心做臣属。如贡品不到,就意味着可能心生叛意。从商周的肃慎一直到唐代的靺鞨,向中原进献的礼品均有弓矢。到清代,满族人献贡的物品中仍有箭杆,可见北方古代民族贡弓矢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楛矢石砮”,是一种用硬木做箭杆、石头做箭镞的箭。有学者认为箭杆是东北特产的灌木——桦树,耐寒、木质较坚硬,很适合制做箭杆。石为青石,也称黑曜石,有的史学家考证为松花江底的硬石。黑龙江的依兰正处于半山区和松花江下游,适合制做箭杆及箭头的木材、石材很多。
据光绪《三姓志》记载,清代光绪年间,三姓向朝廷年贡白园桦木箭杆1600根。民国《依兰县志》记载,依兰倭肯河产木变石最多,这种木变石就可制石镞。实际上凡是较坚硬的片状石,经过磨制,均适合制作箭头。
随着历史的演进,东北肃慎族终于走出了石器时代,但楛矢石砮,作为东北早期民族活动的重要篇章和东北文化的象征物,又像谜一样走进题为《斐兰》(用榆柳之枝做的小弓)的乾隆御制诗:“榆柳弯弓弦檿丝,剡荆作箭雉翎翍。壮行幼学率由旧,蓬矢桑弧匪袭为。揖让岂知争君子,闿抨惟觉惯童儿。曾闻肃慎称遥贡,可惜周人未解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