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今中国时兴送礼,为了礼节,为了行贿,不断以各种形式送各种礼物。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束修:修,音xiū,干肉,又叫脯。束修就是十条干肉。孔子要求他的学生,初次见面时要拿十余干肉作为学费。后来,就把学生送给老师的学费叫做“束修”。 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余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
关于古代两大思想家孔子、老子相见场景的记载仅有寥寥数语。许多细节透漏出诸多关于周朝礼仪而非利益的信息。
洛阳东关有条小街,名叫东通巷。巷子北头有老子故宅,附近街口竖着一通石碑,刻“孔子入周问礼乐至此”9个大字。
《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第三》记述,有一次,孔子带着他的学生南宫敬叔到周朝都城洛阳,向老子请教有关如何恢复“周礼”的问题。
孔子入周问礼,不止一次,起码有两次,而且第一次入周问礼的时间,还要靠前,当时孔子25岁,风华正茂。
第二次孔子来洛,33岁,时为公元前518年。所用交通工具,一车两马,由鲁国国君提供。一童一御,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 而老子当时已经50多岁,是很有威望的学者。孔子很早就知道老子有学问,想来洛阳“观先王之遗制,考礼乐之所极”。
老子见孔丘远道而来,非常高兴,骑牛前往郊外迎接。孔子拜会老子,双手捧大雁送于老子,并向老子问礼。用大雁作为第一次见面礼,不是因为老子好吃大雁,或是孔子无其他礼物,只善于抓雁,只因为送雁这是周朝必须的礼节。
仪礼里面说:“下大夫相见,以雁为贽”,孔子和老子的身份都是下大夫一级的官,所以用雁作为礼物。这是有文化的送礼,老子认为,这是他们“互相以礼取义之物”,不像一般人那样是“以礼取利之物”,老子和大雁亲热几天以后,就把它放归到洛阳的天空。大雁如果有情,在飞向蓝天的刹那,会深情地看了一眼须发皆白的老子,或许也会瞪一眼孔子,你讲礼却不善待生灵。当然孔子自有孔子的解释。
孔子离开周朝都城洛阳回到鲁国后,向他的弟子们谈起对老子的看法,认为老子是一条龙,深奥莫测。他说:“对于鸟,我知道它能飞;对于鱼,我知道它能游;对于走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用网罩住它,会游的可以用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无法知道了,它能潜深水悠游四海,它能乘着风云而上青天。我今天见到的老聃,他就像一条龙!别说捉它,连琢磨都琢磨不透啊!”
孔子被誉为“圣人”,而老子在孔子的心目中是一条龙。难怪孔子所尊敬的第一人就是周朝的老子李聃,“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
山东武氏祠内的画像石提供了这一场景的更多细节——孔子手持两雁去见老子。这是后世众多流传的“孔子见老子”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张。画中,可以清楚地识别出老子、孔子、颜渊、子路、子张等人。顾森说,画中孔子手持两雁去见老子,与春秋时期下大夫相见时的持雁之礼不谋而合。
鲁迅曾说“惟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这门画像石“强悍的艺术”向观众展现丰富的先秦文化和汉代社会生活图像,也表现了孔子和老子克己复礼的道德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