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韩国”的名字,得先知道“朝鲜”名字的由来,其中许多历史细节和名称都与中国有关。
“韩”字和“朝”字,都有一半相同,上下面各一个“十”字,外加一个“日”字,都和太阳和时间有关,或许为“二十天”之意。
“朝鲜”一词最早出现于中国古籍《山海经海内经》,曰:“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国名朝鲜”。公元前200年成书的《尚书大传》中介绍周武王封箕子于“朝鲜”之地,“朝鲜”即“朝日鲜明”之意。《史记》《朝鲜列传》引张晏云:“朝鲜有湿水、洌水、汕水,三水合为洌水,疑乐浪朝鲜取名于此也。”日本古籍《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也有把朝鲜半岛称为“韩”的记载。
据分析,“朝鲜” 一词可能是檀君朝鲜首都阿斯达(Asadal/아사달)的古朝鲜语译文。在属于东亚语族的阿尔泰语中“Asa”意为“晨曦”(日语目前仍用此词缀表示晨曦之意);“dal”意为“大地”或“大山”,也是新罗常见的地名。《东国舆地胜览》记载:“国在东方,先受朝日之光鲜“,故名朝鲜。朝鲜语言有一些来自阿尔泰语系,有的由中国商周以后口音融合而来。
韩国认为,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500年青铜器文化形成之时, 在满洲的辽宁地区和韩国的西北出现了众多的部落,后来由檀君统一建立了古朝鲜(公元前2333年)。“这一遗产是一种自豪的源泉,它赋予了韩民族身处逆境之时坚韧不拔的力量。”
十三世纪,蒙古人灭亡朝鲜,设立双城总管府,高丽人李椿担任地方官,改名孛颜帖木儿,次子叫吾鲁思不花。明朝建立后,吾鲁思不花长子李成桂在抵御蒙元和红巾军的入侵中战功显赫而被高丽国王提拔。1392年,大将李成桂不肯奉国王之命发兵辽东,谋反自立为王,必须经过明朝的册封。明太祖朱元璋取“朝日鲜明”之意,定国号为朝鲜,称为李氏朝鲜,一直持续了500多年,“朝鲜”一词成为国家、民族和语言的名称至今。
在朝鲜半岛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国家,曾叫百济、新罗、高句丽、高丽等,就像中国以前一样曾用唐朝、宋朝、明朝等名称,每个名称的由来都是有根源的。
“夷”是指除中原以外的民族。古山东话中音同“人”,意思为“一人负弓”。周人为了记述历史,就把中原以东的众部落称为东夷,事实上只有一个部落自称为“夷”。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夷”是“尸”和“人”字组合而成,有学者认为和“弓”无关。《史记》中的“东夷”,意为东边的夷人,或东边的弓箭手。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说“夷”字为“从大从弓”。
带有弓箭含义的“东夷”这个名字绝非浪得虚名,的确和刀兵有关。许多古文献都记载周朝对东方的战争,才正式出现了“东夷”的称谓。不同时期还出现了淮夷、南淮夷、南夷等不同称谓,实际上反映了周王朝在不同时期对东方劲敌用不同地理方位概括的名称。无论是周朝伐殷还是战国时代,东夷人屡战屡败就向东北南部和朝鲜半岛迁移。有意思的是,被当做“东夷”的韩国现在还诞生许多优秀的弓箭手,在奥运会上夺取金牌。
朝鲜人也被叫做韩族。韩国学者金庠基根据《诗经·韩奕》和王符的《潜夫论》等文献研究,在《韩徙貊移动考》中详细描述了古韩族人的移动:第一个阶段是从岐周之西向陕西韩城迁移;第二个阶段从韩城移到河北固城一带;第三个阶段向朝韩半岛一带移动。他认为,朝鲜半岛的韩族人和中原的韩族人可能是同源的,关系较大。
“韩”在古韩语中还有表示“大”或“一”的意思。
春秋战国时期,在现在河南省内有个韩国,最后成为战国七雄,也就是秦楚燕韩赵魏秦中的韩国。但是土地狭小,管理不周导致亡国,后来又复国。
《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曾提到:“桓、灵之末,韩濊强盛,郡县不能制,民多流入韩国”,此系关于现在韩国这一名称的最早记录。《三国志·魏志·东夷传》:“韩在带方之南,东西以海为限,南与倭接,方可四千里。有三种,一曰马韩,二曰辰韩,三曰弁韩。”这就是“三韩”部落。“三韩”最迟在西汉时便与中国有密切交往,是在卫氏朝鲜灭亡后的混乱和北方人民的南迁中成立的。马韩是箕子朝鲜南迁的遗民与辰国融合而成,后来逐渐成为土著居民。辰韩、弁韩也来自中国,弁韩后来臣属辰韩。
辰韩因与秦朝相似而被称为“秦韩”,是秦朝时逃亡过来的中国人建立的。韩国《三国遗事》等古籍中记载:“《后汉书》云:辰韩耆老自言,秦之亡人来适韩国,马韩割东界地与之,相呼为徒,有似秦语,故或名之为秦韩。”《三国志·魏书》和《后汉书·东夷列传》都记载:“辰韩者,古之辰国也,辰韩耆老自言秦之亡人,避苦役,适韩国,马韩割东界地与之,其名国为郡,弓为弧、贼为寇,有似秦语,故或名之秦韩、有城栅屋室,土地肥美,宜五谷,知蚕桑,作缣布,乘驾牛车。始有六国,稍分为十二国。”
隋唐时期,朝鲜半岛进入三国时代,之后近两千年的时间里,金氏新罗、王氏高丽、李氏朝鲜先后统一朝鲜半岛,从未以韩国为号。但“韩”仍然作为其政权的别称,如高丽太祖王建曾声称“朕赖三韩山川阴佑以成大业”。元朝傅若金 《送幻上人还高丽》诗:“梵宇通辽海 ,僧居属弁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