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寺庙、古刹3000多座,精巧缜密,瓦顶木墙,青黑色调,古意悠远,钟声飘忽。春天的樱花,夏日的绿色,秋天的枫叶,冬日的青雪,组成了诗与画的美丽。河里的鱼儿欢快游着,清晰可见。街道上踱着小步、身着和服的少女在细雨中撑着红伞而过。街面店铺上繁体汉字比比皆是。丰富多彩的民间娱乐和祭祀典礼有数百种,如葵祭、祗园祭、时代祭等。人们穿着各时代服装行进在大街上浩浩荡荡,让人仿佛置身于久远的历史岁月之中。中国佛教大师赵朴初来到京都,清水寺104岁大西良庆长老亲自去车站迎接,赵老称赞“堪称此邦不忘本,保护文物到无形”。
京都有精美高超的传统的工艺品。“西陈织”、“友禅染”丝绸,“清水烧”陶瓷,折扇,漆器等。日本人称“世界儒学研究在京都”。高等院校在日本各城市最多,京都大学有4人获诺贝尔奖。日本的硅谷,电子工业发达。是日本人最向往的居住城市,每年吸引3500多万游客。
1978年京都主办世界第一届历史都市会议,25个世界古城代表参加。西安多次派代表团考察学习京都保护经验。
1949年开国大典上,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放言,北京发展工业,要到处是烟囱。古都风貌消失的速度和市政建设速度成正比。1949年――1982年,北京重工业的比重超过做为重工业基地的天津、上海。工业总投资122亿元,基础设施投资仅为77亿元,仅次于沈阳。经济结构在世界首都中绝无仅有。
90年代以来,北京城镇建设、危房改造的高峰期。房地产市场不规范,法律法规不健全,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仅62平方公里的旧城区就有1/3面积重新建设,被毁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占旧城区的9%,126项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消失。民间口头语说CHINA(英文“中国”)是“拆哪”。
1936年庙宇有942座,到1984年仅剩21座。1958年,北京市第一次文物普查6843处文化古迹,文革中4922处被毁。建国初100处王府仅剩38处,120多座牌楼仅剩43座,6000多胡同只剩900多。1992年――1994年,北京公布文物保护项目1627个,给予保护仅232项。60年代中期民间艺术品有300种之多,1998年仅剩30多种。
90年代初,东京规划局在上海发现1400多幢值得保护的西洋建筑,而在上海保护名单上仅有百余幢,没登记的下场可想而知。
与此同时,我国人造景点投资已达1000亿元以上,超过10亿元的有20多个,占地超过一万亩的10多个。开封宋城,武汉楚城,无锡唐城,涿州三国城,长沙汉城,南昌明城,重建历史城市不下50座,但缺少真正内涵和古典趣味。西游记宫达50多处,许多收不回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