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有白族和苗族的后代?没错,的确是。他们可不是最近到这做买卖的,从遥远的西南红土地,来到这块黑土地上,已经三百多年了。
东北的多元化,体现在文化的多元化,习俗的多元化,民族的多元化,白族苗族来到这里,最终也变成了汉族,但是还保留一些祖先的民族文化和习俗。站人,一个陌生的名字,一个特殊的群体,一种奇异的文化。
最先听说站人,还是大庆摄影家孙国田告诉我的。听到他的介绍,笔者王锦思一下就被深深地吸引了。
站人,并非是站着的人,而是清朝生活在东北驿站、服务于驿站的人,也称站丁。
驿站为我国古代行旅中途休息换乘之地,也是军情、公文传递之所,钦差、官员驻跸之处。驿站的站丁及其家属,久居站上,其氏族又是外地迁入,习俗、口音有别于当地居民,久而久之就通称叫“站人”了。
明末清初,吴三桂驻守山海关,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军入主中原,后来被封于云南平西王。偏安一隅,吴三桂虽年逾古稀,却总想当皇帝,于是起兵叛乱,率先挑起“三藩之乱”,被清廷镇压。
康熙21年(1682年),“首恶必办、协从宽典”,对吴三桂部进行了分类处理。134人被押解入京听候发落,最后38人罪行严重被处死,96人发往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给披甲人为奴。其余5万多人大多数是山东、辽宁、河南人,他们是跟吴三桂到了云南,也有少数是云南和贵州人,白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连同家属一起接受处罚,被编成6队发往京城,后来也“免死发遣”,发配到东北盛京、吉林的边台、驿站充当台丁和站丁。
为了沟通黑龙江城与北京间的联系,保障反击沙俄战事通讯往来和军事运输的需要,1683年9月决定“自黑龙江至乌喇置十驿,每站置驿夫五十人,遇有警事,乘蒙古马急驰;寻常事宜,则循十驿以行。”之后,从吉林乌拉城到伯都讷(今扶余县)而后北上,增加1711里。驿站如下:锦州俄佛罗、法特哈边门、盟温河、逊札包苏苏、锡伯舍里村、伯都讷、茂兴苏苏、古鲁村、塔拉哈池、多克多力(多乃)、温托珲池、特穆德黑、卜奎、塔哈尔、宁年池、拉哈、博尔多、喀穆尼喀俄佛罗、伊拉喀池、墨尔根、霍洛尔、喀尔尔塔尔济河、库穆尔山岗、额叶楞库河、黑龙江城共二十五站。
设驿之初,男多女少,配偶艰难,影响站丁心理和社会稳定。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七月,“黑龙江所属十九驿,共有无妻男丁177人;宁古塔所属25驿,共有无妻男丁205人。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电报、火车等的使用和出现,1906年11月,清廷裁撤驿站、边台,改设文报局,这些古老驿路才结束了跑马传驿的使命,还籍于民,就是转为自由平民,实行土地私有制,务农、经商、为官、当兵均不受任何限制。
站人的先祖绝大多数都是来自同一个群体,从东北到几千里以外的西南,把辽东、胶东文化带到了云南,和当地的苗族文化相互融合,此后又从云南到东北,长期居住在各个站点,受到严格约束,又受到满、蒙、达斡尔等民族的影响,形成了“站人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