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超过百年以上的建筑寥寥无几,不仅是因为吉林古代历史遗迹少,还因为破坏严重,许多都在建国后被拆除了。目前,吉林有片最大的沙俄建筑群,位于德惠“铁南”,就是市区火车站铁道南的一片区域。目前还吸引了许多俄罗斯、黑龙江等地的沙俄历史遗迹关注者的目光,他们纷纷到这里来怀旧拍照。
2012年8月中旬,我和德惠文化人孙荣迅一起考察了这些沙俄老建筑,感到它们的命运危在旦夕,急需有效保护。
德惠是一个县级市,位于松辽平原的中部、吉林省中北部,归长春市管辖。1910年,清宣统年间设县,取沐德、怀惠两乡的尾字,取名为德惠。
以前,德惠市区大都是小平房,只有现在的武装部是幢小楼,火车站和铁路中小学等沙俄建筑是最好的。20多年来,德惠县城发生天反覆地的变化,而今这里正建设新政府大楼,还有国际购物中心、四星酒店、高级住宅区,据说投资几十亿。在汹涌的浪潮面前,如果不事先采取措施,沙俄时候留下的建筑就会被逐渐蚕食和拆除。
1825年,英国人史蒂芬逊发明了火车,改变了人类生活空间。这个工业革命的宠儿和怪物,跨过英吉利海峡,踏上欧洲大陆,被善于开疆拓土的俄罗斯人接受,随后沿着哥萨克人的足迹,穿过乌拉尔山,继续向东,向南延伸,最后到达笔者王锦思的家乡德惠,带来了征服和屈辱,也把文明送到了这块黑土地。
修筑中东铁路时,现在德惠市区名叫张家湾,只是个小屯子,人烟稀少,交通闭塞,当时的人们想赶集要到4公里外的太平庄。火车站南不远处有七口砖窑,故名窑门站。
我收藏了5张德惠火车站的老图片,都是当年俄国人在德惠窑门站期间拍摄的。每张照片30厘米长,下面有用毛笔写的汉字说明。其中一张是1905年左右的德惠火车站,下方注有当时的站名“窑门”;一张是当时在铁路上工作的俄国人和中国人的合影,中国人面部消瘦,留着辫子,坐在地上,这可以说是最早反映德惠人的图片。
那你能猜到当时德惠辖内有多少俄国人吗?据悉,德惠境内各站约2万余名俄国职工与其家属,有的资料甚至认为高达4万人,还有捷克人、英国人、犹太人,德惠的外国人的数量可能仅次于哈尔滨、满洲里和绥芬河,可见那时的德惠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小城市。
俄国人在德惠相继建立具有俄罗斯风格的机关、商号、住宅、教堂,大都为砖瓦结构,黄墙黄瓦,墙壁巨厚,房脊好似黑枕木,结实耐用,风格迥异于中国的青砖黑瓦。
哈尔滨到长春铁路线上的巴洛克建筑风格的站房有3处,分别是德惠的达家沟站、哈拉哈站和哈尔滨的王岗站,其中以达家沟站房最具欧式古典巴洛克建筑特色,俗称“票房子”。墙砌得特别厚,约有一米宽,窗户比较高,面积较大。在当地老百姓眼里,这个“票房子”是一座特别新颖的建筑,看上去很有味道。解放战争时期,房盖被烧,墙体却岿然不动,后来按原样修复了房盖。然而遗憾的是,这座建筑并不妨碍火车提速,最后竟然被拆除了,让人心中不免产生丝丝遗憾。
德惠铁南原先有座武警部队驻地的建筑也是俄式建筑,我上学时候经常路过,看到门口有哨兵守卫,门洞里黑乎乎的,觉得十分好奇。据说当年侵占德惠的日军也曾驻扎在这里。遗憾的是,这几年再回去突然一看,已经物是人非,这座大楼也被拆除,墙上的字是我军常用的标语是“听党指挥”,直白地道出了我军听党指挥,而拆除这座大楼,不听党指挥是不行的。不仅如此,旁边还有一俄式建筑,原先为德惠铁路派出所,也已经拆除,盖成楼房。其实按照现在的标准好好内部装修一下,外面好好修饰粉刷,完全没必要拆除重建一座新建筑。
目前德惠现保存有教堂、俱乐部、火车站和部分俄式民居,由于缺乏保护,大多已残破不堪,给人一种凄凉之感。
德惠火车站也是俄国建筑,有过几次翻新,面目有了许多改变,庆幸的是,它还存在。
大白楼呈工字形,占地面积约1700平方米,共分二层,房间220间。一层有南北二门,门宽近3米,大白楼中部对着正门的南北走廊2.65米,两条东西向走廊宽2.15米。曾先后被用做官邸、公寓、商店等。日伪时期,又做为日本地方官、居民住所。夏天里边极凉爽,地下一层为锅炉房,无人时候比较阴森。
1945年11月17日,东北民主联军第一次解放德惠,建立了县人民自治政府,大白楼曾作为德惠中学的学生宿舍。1946年5月25日,国民党新一军第50师进驻德惠,司令部便设在大白楼内。解放军进攻时,师长潘裕昆在大白楼内指挥抵抗,还把哨所设在楼西北50米铁路院内的水塔上。1957年,又成为铁路中学的校舍,现已闲置,记录了德惠的近现代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