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一八
那夜,柳条湖的铁轨在月光下被炸成段段铁丝, 勒进了三千万同胞的喉咙。 雪,漫落在奉天城的刺刀上, 比雪更冷的, 是地图上突然被吞没的鸡冠。 东北黑土地啊, 被装进了“满洲”的魔盒。
高粱昂起头颅, 用渗血的根系在地下深深地刻下了: “此仇不共戴天”。 而松花江的日夜奔腾, 至今还印证着“昭和”的罪孽。
七·七
卢沟桥的夜色被炮火燃红, 501只石狮在舔舐 自己愤怒碎裂的牙床。 宛平城的弹孔, 秦淮河的滔滔血水, 铸成刻肌刻骨的铭文: “国恨家仇何时报”!
台儿庄的血光, 让“报仇雪恨”之声响彻大地; 百团大战的号角, 吹响了全民抗战的集结号。 定要把“倭寇”打回孤岛的声浪, 汇成了咆哮的黄河。
八·一五
当广播里传来 “昭和”沙哑的《终战诏书》声, 千疮百孔的河山迎来了久违的曙光, 终于刺破积攒了十四年的黑暗。 有人把遗书折成纸鸢尽情放飞, 有人用眼泪擦拭着滚烫的枪炮。 校园里书声朗朗, 解读着血与火的春天。
南京城墙的裂缝中, 朵朵蒲公英突然飞起来—— 它要替2100多万亡灵, 抚摸太阳的温暖。
九·三
遮天蔽日的硝烟慢慢沉入了地脉, 嘹亮号角的音符种进了广袤的原野, 不屈的中华儿女, 在焦土上刻下了十四道沥血的年轮。
今天,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身影, 伟岸屹立, 让每个祭祀鞠躬的人, 都能接住历史的砝码。
礼炮在大地上叩击胸膛, 《义勇军进行曲》直冲云宵。 八十声回响里, 我看到: 卢沟桥的倔狮, 平型关的烟火, 台儿庄的断刃, 黄土岭的弹壳, 以及芷江受降书上, 那滴迟迟未干的墨迹。
长城旁的银杏树下, 孩子们用落叶拼写着“和平”。 而华夏大地上, 成片挺直的高粱, 犹如一排排烈焰般的战旗猎猎作响, 旗面上“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金色大字, 熠熠生辉。
作者简介:
1972年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20集团军,1990年转业回启东市政府机关工作。退休后现任启东市银发通讯协会秘书长。爱好文学和宣传红色故事,其作品散见于国家和省市有关刊物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