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荣光耀永和 风骨传薪火——永和镇隆重举行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暨何云烈士诞辰120周年活动 赵林 摄

《永和红韵 薪火长燃》书卷轴传承交接仪式 赵林 摄

“青禾宣讲团”聘任仪式 赵林 摄

激昂的音乐,感人的情景剧,给观看者带来美的享受 赵林 摄


为深切缅怀革命先烈,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赓续红色血脉,8月22日晚,永和镇永和村文化礼堂灯火辉煌,现场掌声不断,热闹非凡。一场由永和镇人民政府、丰惠镇人民政府、余姚市梁弄镇人民政府主办,上虞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丰惠分会、余姚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梁弄分会承办,来自永和、丰惠、余姚市梁弄三镇的文艺工作者们,为革命老区人们上演了一场高质量,震撼的红色视觉盛宴。
永和、丰惠、梁弄三地的干部群众代表,党史研究者、退役老兵及学生代表等不顾高温酷暑,欢聚一堂,共同回顾了中华民族在那场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中可歌可泣的斗争历史,深情追忆了以何云同志为代表的无数革命先烈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建立的丰功伟绩。上虞副区长孙伟琴,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朱淼鑫,区委宣传部、区委党史办、区档案局、永和镇、梁弄镇等相关领导出席活动。
荣光永耀:铭记伟大胜利的历史功勋
8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纪念仪式上,主讲人深刻阐述了抗战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及其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远影响。活动指出,伟大的抗战精神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必须永远铭记这段历史,让先辈的不朽荣光永远照耀和平发展的前进道路。
风骨传薪:追忆新闻战线的忠诚战士
本次活动特别深切缅怀在抗战中英勇牺牲的著名新闻工作者、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永和籍烈士何云同志。今年正值何云同志诞辰120周年,与会者通过一段段感人至深的回忆和专家解读,重温了他短暂而光辉的一生。
何云同志曾任《新华日报》(华北版)社长兼总编辑,在炮火连天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他带领报社同仁一手拿笔、一手拿枪,以笔为剑,以纸为媒,创办了当时敌后第一份铅印日报,及时传达党的方针政策,揭露日寇暴行,鼓舞军民斗志,被根据地军民誉为“华北人民的聪耳,华北人民的慧眼,华北人民的喉舌”。1942年5月,在日军对太行抗日根据地发动的残酷“扫荡”中,何云同志不幸中弹,壮烈牺牲,年仅38岁。
何云同志的身上,集中体现了新闻工作者追求真理、不畏强暴、忠于理想、敢于牺牲的铮铮风骨。他的事迹和精神,是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一代代传承下去,化作激励后人不懈奋斗的“薪火”。
薪火相传:凝聚新时代奋进的磅礴力量
纪念是为了更好的前行。活动中,音乐快板《何云精神代代传》学生代表登台献艺,表达了年轻一代对历史的敬畏、对先烈的崇敬以及继承遗志、开创未来的坚定决心。活动号召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要从抗战历史和先烈精神中汲取力量,将深深的缅怀之情转化为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气神和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原动力,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上,继续书写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崭新篇章。
80年前,在民族危亡之际,永和、丰惠、梁弄三地干部群众并肩作战、不怕牺牲,齐心协力抗击日寇;80年后,三地持续深化合作,在共富道路上先行示范,推动了乡村生活更美好、更富裕。
整场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内容紧扣主题,既是一次深刻的历史教育,也是一次初心重温与精神洗礼的有力见证。与会者纷纷表示,将永远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继承先烈遗志,让伟大的抗战精神和先辈的崇高风骨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