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景范,又名刘荡平,字子忠,1910年出生于陕西省保安县(今志丹县)金鼎镇芦子沟村。在兄长刘志丹的影响下,他自小便对革命抱有向往。1928年秋,渭华起义之后,刘志丹回到家乡从事革命活动,刘景范也随之参加了革命。次年,他便随刘志丹在陕北从事兵运工作,并于1930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献给了伟大的革命事业。
巩固与发展陕甘宁苏区
在陕甘革命根据地创建和巩固的过程中,刘景范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积极参与游击队的组建和领导工作,协助刘志丹在南梁地区组建了游击队,并任西北反帝抗日同盟军第二支队一大队副队长。他率领游击队在保安、安边、延边、庆阳一带开展游击斗争,建立苏维埃政权,巩固和扩大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
革命故事一:勇斗国民党军
1934年10月,刘景范任中国工农红军第26军42师2团团长。他率领红二团在与国民党17路军、84师、35 师等部的战斗中英勇善战,打出了军威。特别是在一次战斗中,他亲自指挥红二团以少胜多,成功击退了敌人的进攻,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红色政权的坚定捍卫者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刘景范始终坚定地站在革命的一边,为保卫红色政权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历任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副秘书长、边区政府委员、建设厅厅长、民政厅厅长等职务,积极协助林伯渠实行“三三制”,在民政、经济和法制建设方面颇有建树。
革命故事二:智取吴起镇
1935年4月,刘景范接替刘志丹担任陕甘边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同月下旬,他看准战机,指挥红二团在杨清川伏击警三团骑兵连获胜。接着,他又于5月中旬指挥红二团奔袭宁塞川、五城镇,歼灭当地民团 200余人。随后,刘景范和继任红二团团长孔令甫率红二团乘胜奔袭吴起镇,歼灭了吴起镇民团,解放了吴起镇,这一战役为几个月后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准备了一个宝贵的落脚点,为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新中国成立后,刘景范曾任政务院人民监察委员会副主任、党组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等职务。他在建立和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人民监察体制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他还积极参与革命传统的教育和宣传工作,将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革命故事三:平反冤案,重建民政
在“文化大革命”中,刘景范遭受了严重迫害,被判入狱7年之久。但即便在狱中,他也始终保持着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对党的忠诚。1978年,中共中央组织部为刘景范彻底平反,恢复名誉。此后,他先后担任民政部副部长、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务。在民政工作期间,他为拨乱反正、重建民政工作费尽了心血,特别是对我国救穷救济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心系群众,情系民生
刘景范不仅是一位坚定的革命者,更是一位心系群众、情系民生的好干部。他深知人民群众是革命的力量源泉,也是党的执政基础。因此,他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努力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
在陕甘革命根据地时期,刘景范积极参与土地改革。他深入农村,宣传土地革命政策,组织农民进行土地分配,在土地分配过程中,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如土地肥瘦搭配、农民土地界限划分等。通过土地革命,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成为了根据地的主人,在经济上获得了土地,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和革命热情,为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他还积极组织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和互助合作,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改善农民生活。在他的领导下,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显著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这使得群众更加信任和拥护革命政权,更加积极地投身于革命事业。
新中国成立以后,刘景范继续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问题。他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的实际困难,积极推动各项民生政策的落实。他特别关注农村地区的贫困问题,倡导开展扶贫工作,帮助贫困地区的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同时,他还积极参与社会救济和灾害救援工作,为受灾群众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支持。
革命故事四:心系灾区,情暖人间
1959年至1961年期间,我国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粮食和副食品短缺,人民生活困难。在这个关键时刻,刘景范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参与救灾工作。他深入灾区,了解灾情,组织干部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和互救工作。他还亲自参与救济物资的发放工作,确保受灾群众能够及时得到帮助。在他的努力下,灾区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生产自救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坚持原则,勇于担当
刘景范是一位坚持原则、勇于担当的干部。他始终严守纪律、坚守原则,敢于直言不讳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在革命时期,他敢于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在建设时期,他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勇于担当责任。
陕甘革命根据地时期,刘景范积极参与根据地的各项建设工作。他坚持原则,敢于与不良风气和腐败现象作斗争。他积极推动军队和地方干部的整风运动,加强党的纪律性。同时,他还积极参与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工作,为根据地的全面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后,刘景范继续坚持原则,勇于担当。他积极参与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工作,推动党的纪律和作风建设。他注重培养年轻干部,为他们提供锻炼和成长的机会。同时,他还积极参与国家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工作,为国家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革命故事五:勇于担当,推动改革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这个关键时刻,刘景范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参与推动改革开放工作。他深入基层,了解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他特别关注农村地区的改革工作,积极推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和推广。在他的努力下,农村地区的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改善。
晚年生活与革命精神传承
晚年时期,刘景范仍然保持着对革命事业的热爱和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他积极参与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工作,为培养新一代革命接班人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同时,他还积极参与革命传统的教育和宣传工作,将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他常常回忆起自己年轻时的革命经历,讲述那些惊心动魄的战斗故事和感人至深的革命情谊。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年轻一代要珍惜来之不易的革命成果,继续发扬革命精神,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刘景范的晚年生活充满了对革命事业的热爱和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共产党员和革命者。他的革命精神和事迹将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长河中,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结语
刘景范是一位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一生都在为革命事业奋斗和奉献。他不仅在陕甘革命根据地时期做出了重要贡献,还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继续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他的革命精神和事迹将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长河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