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加完军训后,用军礼向老兵致敬

护送老兵回家

讲解员结合英烈事迹深情介绍

军事模型介绍

抗战故事介绍

抗战老兵介绍纪念章

抗战物件流动展区域

抗战英烈事迹介绍

老兵给学生的留言

聆听老兵抗战故事

设置图书角,捐赠史志图书

体验抗战主题木板年画


为学生们留言

学生军训

学生体验火箭筒射击

战术机器狗展示动作
新学期伊始,当许多学校仍在礼堂举行传统开学典礼时,福建漳州的同学们却迎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开学第一课”。8月25日上午,一场以“烽火记忆照前路 青春砺剑启新程”为主题、全域联动、多感官参与的沉浸式露天历史与国防教育活动,在漳州市第三中学隆重启动,为刚踏入校园参加军训的千余名初中、高中新生带来难忘的国防军事体验。
“太震撼了!”“感到特别自豪!”“再过几天,我们就能在阅兵式上看到更先进的装备!”一大早,学校操场上的军事体验区便回荡着此起彼伏的欢呼与惊叹。学生们紧紧簇拥在“移动军事体验站”周围,专注聆听漳州市军休所老干部的讲解,并踊跃提问、积极互动。
突然,“彭——”的一声巨响回荡在空中,瞬间点燃全场气氛。烈日炎炎,却丝毫阻挡不了大家的热情。在军事体验区,男女学生们跃跃欲试,轮流肩扛模拟火箭筒进行发射体验。紧接着,伴随一阵“嗒嗒嗒”的模拟枪声,一只机器狗稳健地走入人群,灵活演示多种战术动作,立刻成为全场焦点。同学们纷纷好奇地围上前去,伸手触摸机器狗的“手”和“脚”,感受科技赋能国防的独特魅力。
“我刚才模拟了中国军人打枪的环境,我拿了95式步枪,我觉得它很重,我体会到了军人的艰辛与不易。作为一名新时代青少年,我应该去认真学习,扛起新时代国家的重任。”高一新学黄靖航感慨道。
操场两侧排列着不同主题的展区与体验项目,学生们不再是坐在礼堂里被动听讲,而是走进一个个情境之中,成为历史的亲历者、感受者和发问者。
不远处的抗战英烈事迹展区,十块图文展板静静矗立,呈现全国及漳州本地抗战英烈的感人故事。展板前,漳州市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的讲解员动情讲述,学生们凝神倾听,一本本英烈事迹宣传册在他们手中传递。年轻的面孔与黑白照片中的英雄,仿佛在这一刻跨越时空相遇。
同样引人驻足的“抗战物件流动展”区域,毛主席率领红军攻克漳州纪念馆重点展示了28位英烈的事迹与12个抗战群体形象,多维度呈现漳州抗战的历史脉络。珍贵的历史照片、勋章、书信等实物,无声诉说着烽火岁月的艰苦与荣光,每一件展品背后都是一段不容忘却的记忆。七年1班郑梓乔同学说:“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抗战老兵的物件展,让我们近距离看到老兵的历史,加深了对抗战史的了解。今后要更加努力学习,长大报效祖国。”
特别设置的抗战主题木版年画拓印体验,由省级非遗传承人现场教学,同学们亲手拓印,在一刷一印间将抗战历史与传统文化深深烙印在心中。
“这不仅是一次手工体验,更是一堂生动的文化传承课。”现场一位老师这样评价。与此同时,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向学校捐赠了一批史志书籍,“史志图书角”正式揭牌。这些书籍将成为师生开展党史学习和地情教育的重要资源,使主题教育不局限于一次活动,而是延续为日常学习的一部分。
在抗战老兵面对面交流区,六名学生代表围坐在张宜顺身旁,认真聆听着那段烽火岁月的讲述。虽已年高,张老提起往事仍目光炯炯、语句铿锵。“爷爷眼里有光——那是穿越战火却从未黯淡的信念,”学生郑琪歆感动地说。沈佳怡同学注视着老人胸前的纪念章,轻声赞叹:“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章真美。”
“张爷爷,您当时害怕吗?”“这枚纪念章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交流中,学生们踊跃提问,张老一一回答,并提笔勉励大家:“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永远跟党走!”写到动情处,他忍不住拍了拍学生的肩头。
临别时,老人紧紧握住他们的手,反复叮嘱:“你们要珍惜现在的好时光,好好学习,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榕树下,学生与老兵用军礼向革命前辈们致敬。
这场相隔八十年的对话,不仅是记忆的传递,更是一次精神的交接。年轻的目光与沧桑的眼神在此相遇,他们彼此致意,也彼此照亮。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我们特别策划了‘抗战物件流动展’‘抗战英烈巡回展’‘抗战老兵面对面’等一系列富有特色的国防教育活动。”漳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领导介绍。随着全国首个移动军事体验站陆续在全省中小学推广,服务内容也在不断丰富。目前已累计开展各类国防教育活动20余场,覆盖超过两万人次。新生开学季,该体验站接到的军事体验活动服务需求已全部排满。
漳州市第三中学负责人表示,这类沉浸式、体验式的活动能显著增强历史教育的亲和力与实效性,避免爱国主义教育流于形式。正如一位参与活动的教师所说:“最好的教育是触动心灵的教育。这一天,孩子们眼中的光芒告诉我们,他们真的懂了。”
新学期的钟声已经敲响,但漳州这场“开学第一课”所带来的回响远未结束。它留下的不是短暂的活动记忆,而是一粒粒希望的种子。抗战胜利80周年的深刻寓意,借助这些创新的教育形式,真正融入了新一代青年的成长历程,实现了从历史到现实、从民族到个人的价值传递。这既是对烽火岁月最好的纪念,也是对未来最深沉的期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