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井冈山大学“青言青语薪火传·畲乡苏区聚同心”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江西永丰革命老区,以“红色足迹寻访”为主线,开展了一场跨越时空的信仰对话。从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旧址到黄竹岭指挥所,青年学子用脚步丈量红色热土,在革命历史现场体悟初心使命,让红色基因在青春脉搏中激荡回响。
司令部旧址:解码“反围剿”制胜密码
在布满弹痕标记的军事地图前,永丰史志研究中心主任王素华向实践团揭秘1930年那场关键一役:“龙岗大雾弥漫,毛泽东同志慨叹‘天助我也’。”旧址内陈列的草药篓、行军床,无声诉说着毛泽东四借源发药铺宿营、百姓以草药救治红军的鱼水深情。革命火种,正是在这样细水长流的军民情谊中薪火相传。

王素华主任为实践团成员进行讲解
黄竹岭战场:冷兵器下的精神丰碑
“这里曾上演悲壮肉搏战!”小别村党支部书记指向陡峭山岭。面对弹药短缺,红军战士持大刀长矛伏击敌军,以血肉之躯铸就钢铁防线。实践团成员在指挥所旧址齐诵《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的铿锵之声与畲乡山歌交织,革命豪情在山风中回荡,信仰的火种在青春中燃烧。

小别村村支书为实践团成员进行讲解

实践团成员朗诵《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邱氏宗祠:穿越90年的“战地医院”
斑驳的祠堂木柱上,仍可见当年安置伤员的绳索痕迹。“畲族群众送粮药、办护理竞赛,把红军当亲人!”艾圣才老师动情讲述。实践团成员抚摸着墙上褪色的草药名录,感慨道:“这才是民族团结最鲜活的教材。”革命岁月中,党与人民生死与共的深厚情谊,透过这些细节熠熠生辉。

实践团在邱氏宗祠与各书记、主任合影
大田村:红色基因激活文旅引擎
在永丰县君埠乡大田村河滩会议纪念广场上,村支书指着仿制迫击炮模型,向实践团成员生动介绍:“这个由政府与企业共建的平台,年接待游客已超过万人次。”实践团了解到,大田村将毛泽东同志在此指挥作战的历史转化为沉浸式体验项目,通过红色研学带动民宿经营与农产品销售,实现文旅融合发展,激活了村庄的内生动力,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振兴之路。

大田村村支书为实践团成员进行讲解
张家车村:88天的运筹帷幄
在中央苏区中央局旧址甘节堂,毛泽东旧居的木桌油灯依旧如昔。“项英、任弼时在此组建首脑机构,毛泽东驻守88天指挥全局。”艾圣才指着会议厅介绍。如今村内红色文化广场游人如织,革命智慧正转化为乡村振兴动能,红色资源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艾圣才老师为实践团成员进行讲解
信仰如炬,薪火相传。“站在先辈决策的地方,才懂得‘信仰如炬’的分量。”实践团队长手抚总司令部旧址青砖墙感慨道。走进永丰这片浸润着红色记忆的热土,青年学子们在革命遗址中触摸历史的温度,在烽火故事中汲取前行的力量。从龙岗山的雾气弥漫,到黄竹岭的血火交织;从邱氏宗祠的绳索痕迹,到张家车村的油灯微光,革命先辈的信仰与担当,在这里化作青春的回响。
这场“行走的思政课”以革命旧址为课堂,以史料实物为教材,以青春之声为注脚,让红色基因在青年心中燃起永恒星火,也照亮了新时代青年的奋斗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