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日,河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学院) “寻迹湘红,弘志传薪”社会实践团队前往湖南省长沙市,参观中国共产党长沙历史馆红色教育基地,开展以“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探访长沙红色地标,深入学习党史,感悟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引导青年学子坚定理想信念,担当时代使命。
这座位于长沙市八一路的红色场馆,完整保存了湖南地区共产党人的革命足迹。走进大门,首先看到的是毛泽东诗词对联书法艺术碑廊。踏入这条长长的碑廊,仿佛步入了一座跨越时空的精神殿堂。漫步其间,碑石上那鎏金的字迹在日光下熠熠生辉,从“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中,成员们感受到了青年毛泽东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以及他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馆内展品 韩志恒 供图
走进馆内,大量珍贵文物、档案、影像映入眼帘,如毛泽东《湘江评论》、长沙工人运动史料等等。沿着展厅前行,一幅幅生动的历史图片串联起中国共产党在长沙的奋斗历程。“长岛人歌动地诗”专题部分运用了多媒体展示、场景复原等多种手段,让历史“活”了过来。模拟的历史场景让成员们仿佛听到了激昂的口号声,枪炮的轰鸣声,感受到先辈们为了理想信念不惜牺牲一切的壮烈情怀。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馆内陈列手稿 韩志恒 供图
跟随着志愿者讲解员的步伐,团队成员认真浏览过每一件展品,系统梳理了1919至1949年间长沙党史的发展脉络。“这个展柜陈列的是1920年毛泽东创办的文化书社账本原件。”讲解员指着玻璃展柜介绍道,“当时书社主要经销《新青年》等进步刊物,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团队成员认真倾听着讲解员的介绍,他们注意到账本上工整的字迹和详细的收支记录,无一不感慨道:“这些细节让我们看到了革命先辈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
走出展馆,成员们来到了毛泽东与杨开慧的故居,这是他们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同时也是当时党的秘密基地。这座只有几百平方米的屋子,却让毛主席与其妻子在当时度过了相对平稳的一段日子。
走进堂屋,简朴的布置映入眼帘,一张木桌、几条长凳,简单而质朴,却不难想象毛泽东与杨开慧在这里接待同志、讨论革命工作时的场景。 踱步至两人的卧室,屋内陈设依旧保持着当年的模样,一张木床,一个衣柜,简单至极。墙上挂着他们的照片,照片上的两人目光坚定,却又在对时间流露出无尽的温柔与深情。故居的每一处角落,都承载着他们为革命事业付出的心血与牺牲,也见证了他们对彼此的牵挂。

图为团队成员与毛泽东故居的合照 李明洋 供图
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队成员深度触摸长沙历史肌理,于岁月沉淀中解码城市红色基因。在百年变局与时代浪潮交织的当下,新时代青年当以史为鉴、以心为炬,铭记共产党人以血肉之躯铸就的精神丰碑,将革命先辈“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志熔铸于灵魂;传承湘江热土上“中流击水”的奋进基因,把“为有牺牲多壮志”的担当镌刻进血脉。
愿以初心为锚、以信念为帆,在知识的沃野中深耕不辍,于时代的征程里勇立潮头,以青年之锋芒刺破庸常,以青春之热血浇灌理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蓝图中,挥就属于这代人的铿锵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