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七十六个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到来之际,团队联合北京青听阳光家庭家风家教服务队前往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和保定市阜平县,走进《人民日报》(原晋察冀日报社)旧址,并与马兰小学,槐树庄小学等学校的少年儿童共同开展红色教育活动,用实际行动深化青少年爱国情怀。

在历史的长河中,红色足迹是闪耀的星辰,照亮着前行的道路;革命薪火是不灭的信念,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恰逢六一国际儿童节,我们怀揣着崇敬与使命踏上了前往平山县南滚龙沟风景区的旅程,在这里,我们以实际行动祭拜革命英雄,传承红色精神,用温暖与爱心传递希望,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红色赞歌。

我们在活动开始前还探望了在病中的王二小的儿童团伙伴,今年97岁的史林山老人,我们给他送去了北京的慰问品。

午后的阳光伴随着浓密的乌云洒在大地上,为南滚龙沟风景区镀上了一层神秘的光辉。团队成员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首先来到了小小革命英雄王二小的纪念地。站在庄严肃穆的纪念碑前,微风轻拂,仿佛在诉说着当年的英勇故事。团队成员们整齐列队,向王二小纪念碑敬献鲜花,一朵朵或黄色或白色的菊花,寄托着少年儿童们对英雄无尽的哀思与敬仰。

我们神情凝重,静静聆听事迹,在这寂静的时刻,我们的脑海中浮现出王二小为了保护乡亲们,机智勇敢地将敌人引入埋伏圈,最终献出宝贵生命的画面,每一个人都被这份无畏的精神深深打动。

随后,团队成员凭吊了在这片土地上英勇牺牲的烈士们。少年儿童们缓缓走过烈士墓区,轻轻抚摸着墓碑上的文字,那些镌刻着的姓名和事迹,让大家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当年激烈的战斗场景。一位成员妈妈红着眼眶说道:“正是这些烈士们的浴血奋战,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的奉献和牺牲,我们永远不能忘记。”

离开烈士纪念地,团队来到了位于马兰村的晋察冀日报社旧址。这座古朴的建筑,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走进旧址,陈旧的桌椅、斑驳的墙壁、老式的印刷设备,无一不在诉说着当年革命先辈们在这里艰苦奋斗、传播革命思想的艰辛历程。

在马兰小学的捐赠仪式结束后,团队来到马兰村报社旧址参观,看到了邓拓社长办公小院和送报小道。
大家认真聆听特邀嘉宾的介绍,仔细聆听每一段历史,在泛黄的报纸和手稿前驻足良久,深刻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为了理想信念,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

然后大家来到邓小岚老师的住处音乐城堡,由村委会梁林江介绍了马兰小乐队的发展过程

下午,团队来到了马兰小学,受到了师生们的热烈欢迎。孩子们纯真的笑容和热情的欢呼声,瞬间驱散了大家一路的疲惫。团队成员们与马兰小学的学生们一起唱歌,一首首红色经典歌曲在校园里回荡。“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前辈的光荣传统……”孩子们稚嫩而又坚定的歌声,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团队成员们也被这欢快的氛围所感染,和孩子们一起打着节拍,歌声嘹亮,响彻云霄。

在温馨愉快的氛围中,团队为马兰小学举行了爱心图书和物资捐赠仪式。一本本崭新的图书整齐地摆放在桌子上,各类学习用品和崭新的医疗箱也一应俱全。当孩子们接过图书和物资时,眼中闪烁着兴奋和感激的光芒。

两位抱着图书,开心地说:“谢谢叔叔阿姨,谢谢哥哥姐姐,我们以后一定要多读书,好好学习!”团队负责人胡老师表示:“希望这些图书和物资能够帮助孩子们更好地学习和成长,也希望红色精神能够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捐赠仪式结束后,团队前往马兰村祭拜邓小岚老师。邓小岚老师多年来致力于马兰村的教育事业和红色文化传承,她用自己的爱心和坚持,为孩子们带来了知识和希望。在邓小岚老师的墓前,团队成员们敬献鲜花,鞠躬致敬,表达对这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的深深敬意。团队成员邹孝晗感慨地说:“邓小岚老师用一生诠释了大爱无疆,她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这一天的行程虽然短暂,但团队成员们在平山县南滚龙沟风景区的经历却无比充实而有意义。他们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追寻着革命先辈们的足迹,感受着红色精神的伟大力量;他们用爱心和行动,为当地的孩子们带来了温暖和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