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6日暨渡江战役胜利75周年,河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学院)“红船远航”党史学习实践团队来到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开启了一段意义非凡的红色之旅。本次社会实践活动旨在深入了解渡江战役的历史背景、战斗过程及其历史意义,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认知,传承和弘扬渡江精神。
金陵历史,源远流长;红色基因,底蕴悠长。75年前,“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红军过大江。”,解放军横渡长江,胜利解放南京。75年后,“千闾万井无多事,辟户开门向江宁”,“京电”号火轮静停江边,无声带领世人回望历史,展望未来。
清晨,实践团队的成员们怀着崇敬的心情齐聚在南京渡江战役纪念馆的门前。场馆雄伟壮阔地矗立在长江之滨,每栋建筑表面都覆盖着一层海浪样式的瓦片层,仿佛在奔腾着诉说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由主馆区、渡江胜利广场等部分组成。红色木船外形的主展馆上是由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的“渡江胜利纪念馆”,引人注目,气势恢宏。
图为团队成员在主场馆前合影留念。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东南 摄
胜利广场上矗立着大型红色群雕“千帆竞渡”,如风帆也似红旗,静静屹立于长江之滨的秦淮河口,诉说着荡气回肠的革命故事。军民一心,雷霆万钧。团队成员曾在书本上了解到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今群雕一看,不由得被当时解放军的英勇无畏和老百姓们的勇气所感染,肃然起敬。踏上通向场馆的“胜利之桥”,桥边是“京电”号小火轮,作为渡江战争的“亲历者”,它带领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渡过长江,被誉为“渡江第一船”。
图为团队成员在“京电号”小火轮前合影留念。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东南 摄
走进主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组气势磅礴的大型雕塑,生动地展现了解放军战士们勇往直前、冲锋陷阵的英勇身姿。浮雕前,团队成员们驻足凝视,仿佛被带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图为团队成员在渡江浮雕前驻足观看。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韩志恒 摄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成员们依次参观了各个展厅。该馆陈列以“天翻地覆慨而慷—渡江战役胜利纪念展”为题,以渡江战役为主线,由“风雨苍黄”“天翻地覆”“人间正道”和“胜利之都”四部分组成,通过500余幅历史照片、400余件珍贵文物资料、8个历史场景、数十幅历史绘画和视频演播辅陈,让队员们切身感受到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渡江战役胜利的光辉历程和丰功伟绩。
在展示战役部署的展区,巨大的地图和精心制作的模型清晰地呈现了解放军的作战计划和战略布局。成员们认真聆听讲解员的解说,不时低头记录,努力将这段复杂而精妙的战略谋划铭记于心。
图为讲解员为团队成员讲解渡江战役时解放军的战斗路线。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东南 摄
而在展示战斗场景的展区,逼真的复原场景和多媒体展示让成员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激烈与残酷。枪炮声、喊杀声仿佛就在耳边回响,解放军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奋勇渡江的画面令人动容。一位成员感慨地说:“以前看过描写渡江战役的书籍,但直到现在,才真正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的伟大牺牲和坚定信念。”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参观者的感受和需求,实践团队在纪念馆内进行了随机采访。一位老人,年近古稀,但身体十分硬朗,团队成员采访他时,他激动地说:“我是亲身经历过那段岁月的人,每次来到这里,都会回忆起当年的点点滴滴。希望年轻一代不要忘记历史,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一位经历过当时时代的老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东南 摄
实践团队的成员们还积极参与了志愿服务活动。团队成员们在馆内引导游客、解答疑问、协助维护秩序,以实际行动为纪念馆的运行贡献团队成员的一份力量。通过与游客的互动,成员们不仅传递了爱心和温暖,也进一步提升了团队成员的沟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在参观结束后,实践团队举行了一场热烈的交流分享会。成员们纷纷表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从筚路蓝缕到于汝玉成,这一伟大改变是无数的革命先烈与人民群众用青春与生命所成就的。团队成员一致认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当继承和发扬渡江战役中所体现的革命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勇于担当作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