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红色教育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特稿精选>>正文
中红网-孙悦恒:简述圣明领导者的为政之道
作者:孙悦恒
浏览次数:
2025-05-06 09:30:01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治国安邦,首在得人;理政兴邦,贵在得法。纵观古今中外,凡成大事者,必以卓越的领导智慧为根基。高明领导者如烹小鲜,既能以恢弘之眼观大势、谋全局,又能以绣花之功聚人心、解难题——其治世之道,藏于“审时度势”的决策智慧中,显于“用人如器”的格局胸襟里,立于“宽严相济”的管理艺术间,更融于“修身正己”的德行修为内。今日重探为政之道,正是为了在时代变局中寻觅那一份“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恒久智慧。

    一、圣明的领导者应遵循天道行事

    在中国古代思想中,“天道”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不同学派和语境下其含义有所差异,但总体上可理解为宇宙运行的根本法则、自然与人事的终极规律,同时也是人类政治、伦理的最高依据。荀子说:“天行有道,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意思是强调天道客观,圣君应该顺应规律,施行仁政。《尚书》说:“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这句话意思是天道只眷顾有德之人,统治者需以德行契合天道。儒家将“天道”与“天命”结合,认为天道是人伦道德的终极依据,圣王需“以德配天”。现在给我们领导者的启示,就是要有德行,不逆天,天也指人心,指的是民心向背。孔子说的“为政以德”,就是要我们领导者爱戴每一个普通人。领导者应以仁德为根基,将民心视为“天命”所系。现代治理中,“不逆天”即尊重客观规律(如生态保护、经济规律),更需以民心为执政准绳——政策贴近民生疾苦,决策透明包容民意,官员清廉自律、以身作则,方能凝聚信任。若背离民心,如同逆天而行,终致失道寡助。唯有以德润心、以诚聚民,方得长久稳固之治。

    二、圣明的领导者应该亲贤远佞

    圣明的领导者应该重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春秋齐桓公以管仲为相,君臣同心推行“尊王攘夷”,成就九合诸侯之伟业,印证了《论语》“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的治国智慧。历史上杀害忠臣良将的昏君没得到好下场,君主猜忌贤臣必致国运倾覆。隋炀帝诛杀开国重臣高颎,便是一例明证。《隋书》载高颎因谏阻征伐辽东遭炀帝构陷,落得“诛九族”的惨烈结局,最后隋朝很快覆灭。北齐后主高纬更以谋逆罪名族诛兰陵王高长恭,毒杀斛律光,自毁长城,导致国家灭亡。南唐后主李煜冤杀忠勇武将林仁肇,自毁长江防线,终使宋军长驱直入,恰应了《孟子》"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的治政铁律。三桩悲剧共同昭示:当权者若效仿齐后主“疑云蔽日”,践行隋炀帝“顺我者昌”的暴戾,必重蹈“泣血升平梦,黄土埋忠骨”的历史覆辙。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警示“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道尽用人之道的历史辩证法。北宋欧阳修更在《伶官传序》中剖析“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揭示亲近奸佞者往往始于小利而丧于大节。唯有如唐太宗纳魏征“守成难”之谏、以房杜为相开创贞观盛世,方能使圣名永续,德泽苍生。

    明君圣主需要审查臣子的问题有三个:一是大臣的品德与地位不相称,二是大臣的功劳与俸禄不相称,三是大臣的能力与官职不相称。这三个根本问题是国家治乱的根源。所以,在一个国家里,对于德义没有显著于朝廷的人,不可授予尊高的爵位;对于功业没有表现于全国的人,不可给予优厚的俸禄;对于主事没有取信于人民的人,就不能让他做大官。所以德行深厚而授爵低微,叫作“有过”;德行浅薄而授爵尊高,叫作“有失”。;君主要谨慎对待的问题有四个:一是对于提倡速德而不真正做到仁的人,不可以授予国家大权;二是对于见到贤能而不让的人,不可以授予尊高爵位;三是对于掌握刑罚而躲避亲贵的人,不可以让他统帅军队;四是对于那种不重视农业,不注重地利,而轻易课取赋税的人,不可以让他做都邑的官。这四条巩固国家的原则是国家安危的根本。应该说,卿相得不到众人拥护,是国家的危险;大臣不协力同心,是国家的危险;军中统帅不足以令人畏惧,是国家的危险;。因此,只有提倡道德而能真正做到仁,才可以胜任国事而众人拥护;只有见到贤能就进行推让,才能使大臣们协力同心;只有掌握刑罚不避亲贵,才能够威震邻敌。

    三、圣明的领导者应该怀德天下

    圣名的领导者当以“怀德天下”为治国圭臬,方能铸就万世基业。唐太宗李世民深谙“民惟邦本”之道,采纳魏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谏,推行轻徭薄赋政策,造就贞观之治的盛世图景。正如《孟子》所言“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北宋范仲淹更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在庆历新政中推行社仓法、均公田,将儒家伦理转化为惠民实践,印证了《尚书》“德惟善政,政在养民”的治政真谛。三千年文明史反复昭示:当领导者如大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般心怀苍生,如范仲淹“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般恪守道义,方能实现《礼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理想境界,让德政之光穿透时空,照亮人类文明进程。

    古代的圣王,所以能取得盛名广誉,丰功伟业,显赫于天下,为后世所不忘,不是得到人们拥护的,从来没有听说过。暴君之所以丧失国家,危及社稷,宗庙颠覆,湮没无闻,不是由于失掉人们拥护的,也从来没有听说过。得人的方法,莫如给人以利益;而给人以利益的方法,莫如用实际政绩来证明。所以,善于为政的,总是田地开垦而城邑殷实,朝廷安闲而官府清治,公法通行而邪道废止,仓库充实而监狱空虚,贤人得用而奸臣罢退。上层人士,总是崇尚公正而鄙视阿谀之风;士民,总是重视勇武而鄙视财利;平民,总是爱农而厌恶大吃大喝,从而财用充足而日常生活富裕。所以,君主要宽厚而有所减免,人民要从而无所怨恨,上下协调而有礼仪,这才会社会安定而办事有威信,战争胜利而防务巩固。不善于为政的,总是田荒芜而城邑空虚,朝廷惊扰而官府混乱,公废弃而邪道风行,仓库空虚而监狱人满,贤罢退而奸臣得用。上层人士,总是阿谈成风鄙视公正;士民,总是重视财利而轻视勇武。君主非常残暴苛刻而无减免,人民特别固执凶顽而不肯服从,上下互相争利而不协调,所以生活不安定而办事无威信,战争不胜而防守不固,于是小则兵败而地削,大则身死而国灭。为政必须重视这些问题。

    我们现在很多领导干部贪污受贿,任人唯亲,权钱交易,阿谀奉承,冒充为民造福的好干部而实际上欺上瞒下、祸害民众等,效仿古人“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陋习,重蹈《论语》“政者正也”的失范覆辙。贪腐者不仅自毁政治生命,更让子孙背负“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伦理诅咒。唯有如焦裕禄“生也沙丘,死也沙丘”般坚守初心,各级领导干部都怀德天下,方能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

    四、圣明的领导者应该赏罚分明

    明君治国,赏罚分明乃立国之本。韩非子说“赏如日月,罚如雷霆”,诸葛亮也提出过“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的治军之道。这说明领导者必须用好赏罚的治国策略。商鞅变法时立“徙木立信”之典,赏金五十以树公信,又颁《垦草令》严惩惰农,使秦国由弱转强。汉宣帝刘询整饬吏治,对贪污者“皆案验收系”,对循吏则“赐爵关内侯”,史载其“信赏必罚,综核名实”,开创“孝宣中兴”。唐太宗处死违法驸马长孙顺德时,既下诏夺爵,又赐绢帛警示众人,使得勋贵不敢犯法,士人争相立功。孔子云“政者,正也”,明君当以赏罚为规矩方圆。管仲曾言“赏罚明则将威行”,宋神宗读《资治通鉴》批注“赏罚二柄,不可偏废”,皆揭示赏罚制度对政权存续的关键作用。赏如甘霖催善,罚似雷霆惩恶,二者相济方能令行禁止,此乃明君安邦定国之要术。

    为政者应确立赏罚制度,奖善惩恶,鼓励百姓立功,并杜绝罪恶。使部属都确知赏罚的标准,那么他们的行为就有分寸,不至於犯法。但赏罚要公平,不可以厚此薄彼,徇私偏袒,无功之人,不受禄;无过之人,也不应受罚,若任意奖赏或惩罚,将使部属不服。春秋战国时,中山国国王只因一杯羊肉羹而亡国;楚平王因听信谗言而迫害贤良,祸及子孙,都是赏罚不当的例子,值得后人警诫。将领把持了属下的生杀大权,若是误杀好人,纵容恶人,喜怒无常,赏罚不明;常假公济私,政令朝令夕改,使部属不知所从。凡是犯有以上的过失的将领,都是国家的祸害。若赏罚不明,其所下的命令,无人愿意遵守;若纵容恶人,各种败坏道德的事都会出现;若枉杀无辜,众人必怀恨在心;若喜怒无常,那就很难树立威严;若赏罚不公,百姓便不会争相报国立功;若正教实施不当,法令自然也无法施用;若假公济私,人人必有贰心。所以说众恶不止,国祚必不能长久,士卒离心离德,再庞大的军队,终必溃败;将领毫无威严,军队就会软弱;属下无心作战,将领就无从激励士气;法令不彰,事物就没有条理;人人有贰心,国家就将面临崩解的命运了。因此要杜绝罪恶,须先使政治清明;要阻绝奢侈,须崇尚节俭,令忠直之士,审理讼狱,令清廉之士,执行赏法,赏罚严明了,则人人致力效忠。路旁还有饥民,官吏的马就中却有肥马,这可谓亡人而自存,薄人而自厚,太不懂得体恤百姓了。人君必先订立赏罚条例,而后才实施刑赏,令百姓既敬且畏,不须命令,即能服从。赏罚不公,则忠臣尽死于冤屈,而奸臣皆因不实的战功,而受重用。赏罚应不受恩怨情仇的影响,齐桓公就因不计前嫌而重用管仲,得以成就霸业;周公大义灭亲,而能树立威信,所以书经上说:“无所偏私,无所袒护,则王道可以施行无阻了。”

    五、圣明的领导者应该教化国民

    圣明之治,教化为基。古之贤君深谙此道,以德化民,以礼育人,方成盛世。齐桓公得管仲辅佐,行“仓廪实而知礼节”之策,以诗书礼乐教化百姓,终成“九合诸侯”之业。汉武尊儒术,立太学,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使教化如春雨润物。唐太宗广设庠序,倡“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科举取士令寒门得教,遂成贞观之治。孟子明示:“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道尽教化胜于苛政之理。圣君之治不在威权镇压,而在以文化成,使民知廉耻、守纲常、明大义,此乃社稷永固之根本。

    现在正所谓人心不古,人们追名逐利,很多人不修养道德,不孝父母,不友爱,富庶之家无济贫之心,好勇斗狠,为了荣华富贵不择手段,官员贪污害民,假冒仁义道德却是背后横行不法,兄弟为房产大打出手,夫妻为利益成为仇人,甚至父子都互相仇恶,大都为了利益。这都是不接受品德教育的结果,我们要从根基上学习优秀的道德教育方面的文化,我们从小父母教育学习好,学校也让好好学习,很多都缺失了道德教育,养成了自私自利的陋习,智商高而品德差就会危害社会。所以一定从小让孩子接受道德教育,立下造福社会的愿望,为国家富强和世界和平而努力奋斗。

    圣明的领导者需要从多方面来领导下属,这就需要根据实际来制定策略,从古今中外的史实中,寻找应对各种问题的制胜方法,古为今用,古代圣贤的大道大法用于现在,方能成就惊天伟业。

    作者简介:孙悦恒,96年出生,秦皇岛市机关工作,爱好文学和国学,偶有诗词和文章发表。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中红网-张少秋:发挥青年优势 赋能产业升级——灵璧县关工委、县发改委开展“搬梯子”活动
·下一篇:无
·中红网-孙悦恒:论治国之道
·中红网:孙悦恒乙己年春组诗
·中红网:孙悦恒诗6首
·中红网-孙悦恒:从古圣先贤治国书籍中寻找现代中国治理方法
·中红网:孙悦恒 诗九首
·中红网-孙悦恒:秋游碧螺塔
·孙悦恒:江山梦如画(外一首)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中红网-孙悦恒:简述圣明领导者的为政之道
中红网-张少秋:发挥青年优势 赋能产业升级
天眸:我们为信仰而来——“五一”相遇阳和
抗战烽火中的华侨英魂:追寻旅菲闽籍华侨杨
中红网-郭书文:唐山市四位银发勇士骑游360
罗兴湖:蔡和森、蔡畅后人齐聚武汉(组图)
特稿:蔡和森、蔡畅后人齐聚武汉(组图)
张鸿祥:永不褪色的奖旗——苏区时期叶剑英
特稿:永不褪色的奖旗——苏区时期叶剑英在
赖光耀:赖如昌:热血铸青春的革命传奇(组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
中红头条:刘松林(刘思齐)同志遗体告别仪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
特稿:首都各界数千人送别万里同志(组图)
特稿:张震将军送别会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