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蓝山县塔峰镇古城村,那堵饱经岁月洗礼的老墙,在风雨的侵蚀下,墙面斑驳陆离,青苔肆意蔓延。它宛如一位坚毅的革命见证者,静静矗立,虽历经百年,却依旧散发着历史的厚重气息,默默诉说着往昔的热血传奇。
红军彭先甲的弟媳妇、现年96岁高龄的陈瑞芳老人,安静地坐在古朴的石凳上,双手虽布满岁月的褶皱,青筋根根暴起,可依旧有力。她缓缓俯身,轻轻摩挲着脚下被岁月打磨得光滑的青石板,一段尘封近百年的红色往事,如潮水般在她的讲述中汹涌而出,带着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那段风云激荡的革命岁月。
暖阳倾洒,金色的光辉铺满蓝山的每个角落,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为老人的讲述轻声伴奏。陈老的记忆也被这缕阳光悄然唤醒。1934 年,黑暗像浓重的乌云,沉甸甸地笼罩着华夏大地。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哀鸿遍野。然而,革命的烽火却在这片饱经苦难的土地上四处燎原,为黑暗中的人们带来一丝曙光。彼时,陈瑞芳还是个青涩的小姑娘,对未来充满憧憬。之后,陈瑞芳经煤灼之言,嫁给了彭先甲的弟弟。

彭先甲,字仁德,古城彭家人。光绪三十三年(1907 年)2 月14 日,他诞生于这片土地。彭先甲身姿挺拔,目光如炬,心怀炽热的革命理想。
1934 年,山河破碎,百姓深陷水火。目睹国家衰败、人民的疾苦,彭先甲没有丝毫犹豫,于11 月毅然加入红军,踏上北上抗日的征程。此后,漫漫长路隔断音信,自他离去,家人再没能收到他的任何消息,他的生死下落,成为了亲人们心底难以解开的谜团 。
出发前,彭先甲独自登上家中昏暗的阁楼。阁楼里弥漫着陈旧的气息,灰尘在透过缝隙的光线中肆意飞舞。他在角落里翻找出祖辈辛苦积攒的木盒,打开后,三根金条和200枚银元在微弱的光线下闪烁着冰冷的光芒。这些财富,本可让一家人衣食无忧,过上安稳的日子。但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彭先甲没有丝毫犹豫。在他心中,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远比个人的安逸重要千倍万倍。
他怀揣着木盒,脚步沉重地回到堂屋。屋内,年迈的父母,头发早已斑白如雪,岁月在他们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每一道纹路都诉说着生活的艰辛。身怀六甲的妻子,眼神中满是担忧与不舍,一只手不自觉地抚摸着隆起的腹部。三个年幼的孩子,在屋内嬉笑玩耍,全然不知即将到来的离别。彭先甲心中五味杂陈,泪水在眼眶中打转。但为了国家的独立、人民的解放,他咬了咬牙,声音略带颤抖却无比坚定地向家人说出了自己的决定。在众人复杂的目光中,彭先甲怀揣着三根金条和200枚银元,迈着坚定的步伐,踏上了充满未知与艰险的长征征途。路过塔峰镇六甲铺自然村时,他偶遇熟人,赶忙停下脚步,托其给家人带话,言辞恳切地让他们不必担心,自己定会平安归来。
长征途中,红军面临着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雪山的寒风如刀割般刺骨,草地的泥潭暗藏危机,敌人的围追堵截如影随形,生命时刻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即便如此,彭先甲始终牵挂着远方的家人。部队路过贵州时,趁着战斗的间隙,他在昏暗的灯光下,用颤抖的手写下一封家书:“战事紧急,安好,勿念。”这简短的八个字,承载着他对家人深深的思念,跨越万水千山,传递到家人手中。然而,自那之后,彭先甲如同断了线的风筝,音信全无。家人望眼欲穿,一次次在村口张望,却始终等不到他的消息,只能在无尽的等待与担忧中默默期盼。
陈瑞芳老人还回忆起,彭先甲和陈乔英(县知名人士陈多的父亲)是儿时的同学。陈乔英生前常提起,彭先甲是个“怪人”,一上课就趴在桌上睡觉,可每次考试都能名列前茅。彭先甲心怀善念,经常把身上的好衣服、好鞋子脱下来送给穷人。回到家后,面对家人的责骂与责打,他从不辩解,只说东西丢了。
在彭家,投身革命的不止彭先甲一人。陈瑞芳老人回忆,她的丈夫、弟弟和另一位亲人,同样在解放战争的战场上冲锋陷阵,他们迎着枪林弹雨,奋勇杀敌,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赫赫战功。随后,他们响应国家号召,奔赴抗美援朝战场。在冰天雪地的朝鲜半岛,他们不畏强敌,与侵略者展开殊死搏斗,凭借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立下不朽功勋。
如今,岁月的沧桑爬满了陈瑞芳老人的脸庞,皱纹如沟壑般纵横交错,但她对彭先甲下落的牵挂丝毫未减。站在润泽东方红色文化基地,老人凝视着墙上一幅幅革命先烈的画像,久久伫立。正如《半条被子》的故事彰显了军爱民的深情,彭先甲的故事,则生动诠释了民拥军的无私。
我们深知,革命的胜利,离不开像彭先甲这样无数革命先辈的无私奉献。他们用生命和热血,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这份跨越时空的红色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彭先甲的下落终会水落石出,那段被岁月尘封的故事,也将完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砥砺前行。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应传承这份红色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人民的幸福安康不懈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