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rt.com.cn/2025images/2/hs929.jpg)
2024年10月23日霜降这天,风和日丽,艳阳高照,忽然心有灵犀,仿佛天人感应,暗里有先烈英雄恩佑,很想到中共桐柏党组织创始人之一的桐柏英雄汪世昌祖籍地淮源镇三王庙拜访。于是随汪捷、方静、汪静、汪本炎一起,深入到了绿水绕着青山转的淮河源头红色老区三王庙村。红色读物《淮源金晖》封面印有桐柏英雄汪世昌在开封上大学闹革命时期图照。
淮源镇三王庙村下小湾组是个五福临门地势,一路向北,临近下小湾组时,共五条路进出,当地老乡在革命战争年代易于隐蔽,攻退自如。进村四面青坡翠竹环抱,迎面看到一棵百年皂角树屹立清波鱼游的池塘边上,隔水更亮眼矗立一棵450年皂角树,树干粗壮浑圆,枝上挂满了皂角,仿佛元帅发给将军们的令箭一样,阳光照耀下分外雄奇威武。听邻近护树居民八十六岁的老队长汪立群说:皂角树又名将军树,枝Y遒劲。早年乡下无肥皂,更不会生产洗衣粉,树上结的皂角是几百年父老乡亲们接代传承捶布洗衣代肥皂用,捶揉搓洗起白泡沫很生态洁净。
百年将军树借风涛向我们倾诉:当年仅27岁壮烈牺牲在上海龙华监狱的汪世昌,是中共早期994位党员之一。
汪世昌(1904-1931)原名立成,曾用名志轩、汪洋,城关镇人,妻子孙国明,生有一儿一女。红色英雄汪世昌,出身耕读传家书香门第,英俊有报国之志,少小离乡关,跟着共产党闹革命,江山不红誓不还,天涯何处不芳草?黄土处处埋红骨。
1921年秋,汪世昌从桐柏县高等小学堂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上开封河南省立第一师范,省立开封第一师范学校位于开封西门大街。“省立一师”是河南历史上最早的师范学校之一。该校始于1905年创建的河南师范学堂。1907年改名为河南优级师范学堂,1911年河南优级师范学堂与河南第二师范(1907年创建)合并组建河南高等师范学校。1917年改名河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33年又更名为河南省立开封师范学校。
十七岁的汪世昌在开封如饥似渴上大学,从边远山乡桐柏猛来乍到省城开封,一切都新鲜视野广阔,他发奋深造品学兼优,风华正茂激扬文字。当时正值清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人民处于饥寒交迫的被剝削被压榨中。汪世昌学习任务再重,他也要野蛮体魄,文明精神,立志救劳大众推翻压在头上的帝官封三座大山。他相貌堂堂,为人彬彬有礼,乐于助人,仪表稳善,头发总是梳得一丝不苟,皮鞋擦得油亮,一幅少年公子,大家儿郎翩翩风度,深受老师同学们喜爱。
开封是宋朝古都,当吋又是河南省政府,通汽车.,电话和电报,特别是开封高等学府位中原之首,海内外信息比较灵动。处于那个时间段,开封是河南革命走红的一个焦点,向北可与北平直接联系,南通武汉交通枢纽。受“五四”运动影响,这些大城市都是革命的热点漩涡,开封因此是中国早期红色革命的一个摇篮。
汪世昌和桐柏县1921年考取开封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英语科的金孚光等学生互敬互爱,团结向上朝气篷勃投身高等学校革命事业。当时开封教会控制下的济汴中学校长施爱理是美国传教士,1924年11月他公开侮辱中国人“不如其饲养之猪”,在济汴中学取消汉语课和强迫学生信教,引起全校爱国师生的愤慨。济汴学校师生,为反抗外国神职人员对中国人的歧视、侮辱,进行了英勇的反帝斗争。
汪世昌和金孚光等爱国学生,对此十分关注,及时声援帮助,使斗争迅速形成高潮。
汪世昌积极参加冯品毅老师发动的开封各大中学师生一千多人集会声援,选为由先进学生组成的“威吓团”前往教会,用流利的外语同外籍神职人员进行说理斗争。汪世昌等学生,又奉令任联络员,积极联络河南教育界知名人士一百五十余人,就济汴学校学生流离失所被迫害,联名发表正义主张,呼吁设法收容被开除的学生。
汪世昌参加了河南收回教育主权促进会,专门从事取缔并收回教会学校的运动。收回教育主权,取缔开封市教会学校,迅速得到各界各阶层爱国人土的广泛响应,有力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反动教会势力,推动了河南反帝爱国运动的深入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