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黄埔军校旧址参观,早就被列入今年暑期广东游日程。那天晴空万里,阳光强烈,热得很。到达写有“黄埔军校旧址”牌楼时,已是下午3点多。
进入参观必须事先预约,凭个人证件,经过好几道卡口检查。
在乳白色校门上方挂有“陸軍軍官學校”横匾,这是谭延闿的楷书杰作,享有“楷书之冠”美誉。谭延闿,民国四大书法家之一也。他题写的“陸軍軍官學校”这六个大字最为惊艳,颠覆了我们的审美和认识,让人叹服。大门两侧,两棵参天大树,威武而严肃。
有身着迷彩军服的学生四五十人,排成三排,在校门口合影留念。原来,他们是某学校参加夏令营活动的学生。另外一侧,还有一批学生,在军训教官带领下,排队等候。
两侧墙壁书有“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让人精神为之一振 。
黄埔军校旧址位于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内,原为清朝陆军小学和海军学校校舍。民国13年(1924年)6月16日,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这一所新型军事学校。
黄埔军校群英荟萃,名将辈出,在中国近代史和军事史上具有重要意义。1988年旧址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12月,黄埔军校旧址入选《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名录》。2017年12月2日,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黄埔军校的旧址,很多都是后期重新修建起来的,只有大门门口后面的两棵大树在战火中存留下来。
校本部大门内正面有一幢走马楼。校本部是一座岭南祠堂式四合院建筑,两层砖木结构,三路四进,即三条主要通道,四排房舍。
在南北走向的中轴线东西两侧,房舍排列的形式一致,相互对称。四排房子之间以走廊连通,四周有围墙。
跨进大门,我们来到了校本部。这里是当年军校办公及部分学生住宿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先去参观一楼的展馆。一楼里开设了“黄埔群英馆”、“黄埔军校史迹展”等展馆。
展厅门口的塑像以及塑像两边写有黄埔办学宗旨:“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此门”,横批:“革命者来”。游客驻足,拍照留念者众。
在挂满油画的黄埔群英馆里看到,油画十分逼真,黄埔师生或威风凛凛,雄姿英发;或风姿绰约,精神抖擞,让参观者精神为之一振。
来到黄埔校友口述历史特展厅。建校初期,黄埔军校海纳百川,允许不同党派和学派的理论传播,既讲三民主义,也讲共产主义。
孙中山以“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办校宗旨,以“亲爱精诚”为校训,学习苏联的建军经验,培养革命的军事人才。军校群英荟萃,名将辈出,素有“中国将帅摇篮”之称,在中国近代史和军事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君不见,中国自辛亥革命以来,历经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漫长的革命战争中,黄埔军校曾为国共两党培养出许多军事家和将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位元帅中,就有五位出自黄埔军校,他们是徐向前、叶剑英、聂荣臻、林彪和陈毅;解放军首批授衔的十位大将中也有三位出自黄埔军校,他们是陈赓、许光达和罗瑞卿。
走出展厅,我们顺着漆木扶梯上了二楼。校本部二楼复原了孙中山、蒋介石的办公室,政治部、教授部、教练部、军需处、军医处等等。无论是学生宿舍还是老师办公室,摆设都十分朴素简单。校长办公室只有十来平方,除了两张桌子一个柜子就别无其他。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学生宿舍,一张张硬木板床拼在一起,床上只有一条薄薄的毛毯和一个硬枕头,可见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黄埔军校旧址和校史,生动地展示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共两党携手进行反帝反军阀斗争的历史。黄埔师生在东征、北伐和抗日战争期间,为反帝反封建、中华民族解放立下赫赫战功。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实践了孙先生的革命事业,造就了“爱国、奋斗”的黄埔精神。
历史的烟云逐渐淹没了黄埔将士的辉煌,但黄埔精神却永不泯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