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局面正式形成,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揭开了序幕。作为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孙中山决定创办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队。中国共产党人从黄埔军校筹建之初就积极参与,对黄埔军校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涌现出一大批军事将才。
支持孙中山黄埔建校,成立革命军
孙中山革命半生,因没有自己的军事力量,长期依靠地方军阀而吃尽苦头,陈炯明、杨希闵、刘震寰等不但割据一方,甚至发起叛乱。国共合作后,孙中山在与中国共产党和苏俄代表多次会谈后认识到革命军队与反革命军队的本质不同及建立革命军队的重要性。经过考察,孙中山决定在广州附近的黄埔岛上创办陆军军官学校,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黄埔军校。
为了创办黄埔军校,中国共产党调配了大批的优秀共产党员主持政治教育工作,并参加军事工作。中共中央几次指示各地党组织选派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并动员进步青年前去报考。应考的学生,大部分是李大钊、于树德、谭平山、毛泽东、何叔衡、恽代英等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北京、上海、武汉、长沙、济南等地的区党委选择介绍的党团员,或是有革命性的贫苦学生及青年工人。毛泽东当时任职于国民党上海执行部,主持了黄埔军校在北方地区的招考工作。黄埔第一期学生最初有490多人,后来把军政部所办的讲武堂也合并进来,共有学生600多人。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50多人,约占学生总数的十分之一。
1924年6月16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举行开学典礼,孙中山亲自兼任学校总理,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党代表。孙中山发表演说表示:“要用这个学校内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
创建独具特色的政治部制度
黄埔军校从一开始就有明确的革命色彩。孙中山确定,军校的办校宗旨是“创建革命军”,倡导“团结、奋斗、牺牲”三大精神。在教学上,黄埔军校在校长和党代表之下设6个部。其中,设立政治部是黄埔军校的首创之举,政治部也成为该校最具特色的部门。
在周恩来等共产党人的努力下,黄埔军校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政治部制度,使之成为迥异于旧式军校的新型军校。政治部对军校学生的政治教育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为什么要革命?是为了打倒帝国主义、军阀和贪官污吏。二是军民关系,要救国卫民,严守纪律。每周组织一两次对学生的政治讲演,举行政治讨论和政治问答,军校政治课程与军事课程的分量相等,甚至政治课程比军事课程的分量还要重。
东征首战,打出军威
1925年初,广东革命政府决定讨伐盘踞东江的军阀陈炯明,史称第一次东征。此时黄埔军校已成立教导团第一团和第二团,连以下军官由刚毕业的第一期学生充当,士兵是新招募来的;第二期学生已经入学,编为学生总队,随军行动。这两部分合称校军,共约3000人。教导团第一团成立才3个月,第二团成立不过六七个星期,训练时间很短。但校军延续了黄埔军校对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校军在各团、营、连,除了军事指挥员外都设有党代表,不少是由共产党人担任的,负责行军和作战时的政治工作。他们规定了士兵的政治训练计划,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是使军官和士兵提高革命的自觉性,时刻牢记自己是“革命军”。有了“革命军”这三字深深地印在脑中,就使这支军队的精神面貌、战斗意志和纪律都同以往的旧军队截然不同。部队出发之日,军队一面行进,一面高唱《国民革命歌》等,士气十分旺盛。为了加强纪律,校军一律颈系红巾,军服整齐。校军还组织战时宣传队,教村里的小孩们唱“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国民革命歌》,这样的战地宣传工作,是过去的中国军队中所没有的。
共产党人在东征中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在他们的带领下,东征的结果大大出乎人们意料。淡水一役,第一营党代表章琰身先士卒,带领全营官兵首先攻城,校军组织敢死队,10名军官中有8名是共产党员,部队只用一个多小时就攻克淡水。棉湖一役,校军以寡敌众、以白刃格斗击溃数倍于己的敌人。在战斗中,教导第一团的9个连长阵亡6人,负伤3人,共产党员樊崧华在牺牲前仍大声高呼:“我今为主义而死,岂能受屈辱。”第一次东征,黄埔校军英勇善战的威名震惊远近。后来毛泽东评价说:“那时军队设立了党代表和政治部,这种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没有的,靠了这种制度使军队一新其面目。”
培养大批军事人才,铸就“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
黄埔建军后,经历了两次东征、北伐战争和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等重大事件。1925年8月,黄埔校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在组织上同黄埔军校分开了。1926年3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将国民革命军各军所属军事学校与黄埔军校合并,改组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直隶军事委员会,人们仍习惯地称其为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给正在兴起的国民革命运动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平定广州商团叛乱,军校师生积极参与。省港大罢工时,黄埔一期毕业的共产党员陈赓等担任工人纠察队的教练或干部。平定杨希闵、刘震寰叛乱时,杨希闵狂妄地表示,“先攻打我们三天,然后我们再回手”。结果,革命军只经过一昼夜的战斗就取得完胜。北伐战争中,许多共产党人任师、团党代表、团长等职。叶挺独立团第一营营长曹渊是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在攻打武昌时,他身先士卒率战士攀登攻城时不幸牺牲,年仅24岁。周恩来赞扬他的牺牲“是非常光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