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门去珠海途中,特地驱车前往江门市新会区会城镇茶坑村,参观梁启超故居。
下车,我们沿着小路前往,两旁树木茂盛成林,与路边小花小草相得益彰,给人一种朴素自然的农家感觉。
梁启超故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光绪年间,是一幢古色古香的青砖土瓦平房,由故居、怡堂书室、回廊等建筑组成。故居有正厅、便厅、饭厅、耳房,两厅前各有一天井,便厅侧有梯级直达其顶部楼亭书房,可远眺崖海风光;怡堂书室是梁启超曾祖父所建,是梁启超少年读书、接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地方。
为缅怀梁启超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以及在教育、学术上的卓越贡献,2001年在其故居南侧,建成梁启超故居纪念馆,以丰富的历史图片展现了任公爱国图强、毕生奋斗的事迹,陈列展出了任公的部分著作,有《饮冰室合集》、《欧游心影集》和《时务报》、《清议报》、《国风报》等珍贵典籍,使人们对梁启超先生有更正确、更深入的认识。
来到梁启超故居纪念馆,穿过过道,一个幽雅清新的景观跃然眼前,给人以“柳暗花明”的视觉冲击:一个波光粼粼的质朴的金鱼池,一幢洁白豪迈的西洋建筑,一间古色古香的书斋,形成了一种对比鲜明但让人悠然自得的淡泊之意。这中西合璧的故居纪念馆,既融合晚清岭南侨乡建筑韵味,更隐现了天津饮冰室的风格。
梁启超故居纪念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大师莫伯治主持设计和建设。面对这样一座独特的建筑,我突发赞叹。想当年,我国一位伟大的政治思想家、教育家梁启超先生,就在此踌躇满志,意气风发地为国家的发展而用功勤学。这位幼时便有“神童”之称的天才,四岁便在母亲赵氏的教导下学习认字,五岁随祖父阅读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之作,六岁已会应用所学经典吟诗作对,七岁起开始写文章,八岁就能写出洋洋洒洒的千言佳作。于是,在这狭小的天地里,就这样飞出了一只骄人的鸿鹄。
沿着长廊,来到纪念馆中的“饮冰室”,这个曾经让梁先生晚年泼毫洒墨、大施拳脚的书室,默默地为故居增添了浓厚的纸墨书香气息。
移步换景,我们来到了故居中心——一个四周跳跃着绿色植物的广场中,矗立着雄伟的梁启超先生的雕像。但见铜像中的梁启超一手叉腰,一手紧握书卷,目光坚毅执着,作深思状。阳光下,梁先生雕像熠熠生辉。
梁先生爱国图强,与他的恩师康有为一起领导并发动了戊戌变法,史称“百日维新”。虽然变法失败了,但这位叱咤政治风云的传奇人物却并未因此而丧失斗志和勇气。相反,在此后的日子里,仍继续为国家默默奉献,专注于学术和教育事业,决心要从思想上唤醒和启迪国民。晚年潜心治学救国,学识渊博,著述甚丰,编为《饮冰室合集》,享誉学坛。
他虽为书生,却用尽一己之力为风雨飘摇的国家奋力发声,为改革之路奔走呼告。他创办不缠足会,废八股,办女学堂,办报纸,积极参与政治,推动变法,努力唤醒人们对腐败清廷的认识。被追捕,又逃亡,仕途多舛。
也许不应以成败论英雄,但他就是那个时代的精神英雄,无疑是成功的,也终将被世人记住。
梁启超最厉害之处在于他对子女的教育,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他亦师亦友的教育,对孩子的尊重。建筑专家梁思成、考古专家梁思永、火箭专家梁思礼、图书馆长梁思庄,连英年早逝的梁思忠也毕业于西点军校,做过少校。
那样的年代,他称呼自己的孩子为“宝贝”,可见他思想的开明,同子女关系融洽,值得现在的父母学习。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就是对梁启超先生一生劳碌的最好的诠释。
如今,漫步在昔日梁先生奋发向上的地方,感受当年梁先生那坚忍不拔的意志,使我们真正地明白了“潜心治学”,“爱国如家”的真谛。即将告别故居的那一刻,我又深情地再行一次注目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