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满天(林漫)晚年近照
中共英山县第三区委遗址
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歌剧《白毛女》在革命圣地延安家喻户晓,得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充分肯定和喜爱。这部歌剧后来红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激励许多热血青年为劳苦百姓翻身求解放而奋斗。有缘千里来相会,这部伟大作品的原著作者林漫,解放战争期间,来到大别山与英山朱家山一位老农结下了一段感人至深的革命情谊。
1948年1月中旬,在太行山工作的著名作家林漫(原名李满天),随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按照鄂豫区第五分区选派第二批南下干部增加地方力量安排,王泽江、林漫等17人分配到英山工作。时中共英山县委在原5位委员基础上,增补王泽江、林漫等6人为委员。县委书记谭扶平任命林漫担任中共英山县第三区(即水亭乡)区委书记。由于当时的水亭乡大部分地区被国民党政府控制,林漫只好把区委、区政府设置在偏远的(今雷家店镇)朱家山山顶上一个叫“天上”的地方。1月20日,林漫带领教导队、1个区干部共20余人开辟朱家山一带工作。
“天上”有一户贫苦农民,主人姓郑,名叫郑绪发,是个木匠,乡亲们都叫他“郑木匠”。林漫和区政府的干部战士就住在郑木匠家里。安顿好驻地,林漫就忙着走村串户,发动贫苦农民打土豪、闹革命。可是一连好几天,老百姓见了林漫和解放军工作队,都躲得远远的。林漫不得其解。郑木匠知道后,就把主要原因告诉了林漫。原来,朱家山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就是老苏区。英山的革命创始人姜镜堂1927年在这里就建立了地下党支部,组建了农民革命武装。后来,红军主力撤出英山,敌人反攻倒算,许多革命干部和红军家属都遭到了敌人的迫害。所以,老百姓害怕将来解放军走了,敌人又来找自己的麻烦。
林漫搞清楚了症结所在,就带领工作队挨家挨户上门做细致的群众工作,启发贫苦农民的革命觉悟。为树立群众的信心,林漫带领队伍打击了朱家山周边的地方团防等反动武装。经过艰苦细致的群众工作,林漫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老百姓与解放军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越相互信任,群众的革命积极性特别高涨,接着成立了乡农会,开展了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和粮食,无不欢欣鼓舞,就像当年红军在这里闹革命一样,军爱民、民拥军,军民一家亲。郑木匠看在眼里,喜在心头,看到林漫为了革命起早贪黑、废寝忘食,非常心疼。他叫家里人把自家的腊肉、糍粑拿出来都煮给林漫和工作队战士们吃,吃完了又用自己的工钱去买给大家吃。郑木匠就像对待自己的亲兄弟一样对待林漫。林漫深深感受大别山老区人们对人民军队的热情支持和深厚情谊。
战士们都把郑木匠家当成自己的家。
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千里跃进来到大别山的刘邓大军,就像一把插进国民党蒋介石心脏的尖刀,打乱了敌人在全国的战略部署,他们对刘邓大军恨之入骨,马上组织30多个旅的兵力对大别山进行疯狂围剿。4月下旬,国民党军第七师第二次分三路“扫荡”英山北部,一路沿西河窜到张家咀,一路沿东河窜到草盘地、红花咀,一路经水亭乡窜到陶家河。面对强敌压境,全县解放军的主力只得转移,林漫和区政府的指战员们也只好到崇山峻岭中打游击。临走前,林漫把一个文件袋交给了郑木匠,说:“郑大哥,这里面是我的重要文件,您一定要保存好,等几天我再回来取,如果我死了,您一定要亲手交给我们的同志。”
郑木匠知道这些文件很重要,他紧握住林漫的手,说:“林政委,我一定会替您保管好的。我等您平安回家。”郑木匠将文件藏进了屋后一个隐蔽的石洞里。
四、五月间,战争进入最艰苦的阶段。罗田和新划的金东、太平各县的武装力量都遭到严重损失,唯英山县大队还保存完好。据侦察员探明,有一营蒋正规军正在紧紧尾追,一心想把英山县大队吃掉。政委易鹏、指挥长王兴发,率领部队在鄂豫皖三省交界处的大山上转圈子,白天宿营,晚上行军,忽东忽西,随机应变,对小股反动武装,还主动出击,足有两个月,才把这条尾巴甩掉。这阶段队伍不得休息,十分疲劳,无米充饥,生活艰难,疾病流行,没有医药,连部分南下的战士情绪也开始有了波动,必须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在这为难关头,林漫却处之泰然,他一路上诗兴大发,鼓舞大家坚定革命信心。其中有一首:
中原逐魔红旗展,长江打狗浪淘天, 夜战山高军号响,晓行霜重征衣寒。 身经百战犹未死,船穿万涛齐扬帆, 欣看红日东方起,王朝复没万众欢。
不料,卷土重来的敌人,疯狂地搜查郑木匠的家,一无所获。他们就把郑木匠抓了起来,要他说出林漫的去向,郑木匠坚贞不屈,死活就是不开口。敌人得知郑木匠家还藏有解放军的重要文件,就把他吊起来了,用竹条子毒打他,要他交出文件。但是,遍体鳞伤、奄奄一息的郑木匠坚决不承认。面对凶残的敌人,郑木匠心里说,解放军是我们穷苦人的大救星,是我们老百姓的亲人,我就是死也要保护好珍贵的文件。
几个月后,林漫奉命调到军分区政治部任宣传民运科长。临走前,他来到朱家山道别。郑木匠见到林漫回来了,就像久未见面的亲人相逢,两人紧紧地抱在一起。林漫看到郑木匠头上的伤疤,得知是为了保护文件而遭到敌人的毒打留下的,感到特别痛心。他摇着郑木匠的膀子说:“郑大哥,您受苦了。”
郑木匠却笑着回答说:“没关系,您们解放军为了穷人打天下死都不怕,我驮点打算不了什么。” 郑木匠从石洞里拿出文件袋交给了林漫,两人再一次拥抱在一起,依依惜别。郑木匠恋恋不舍地拉着林漫的手,说:“林政委,您一定要回来。”林漫紧紧握着郑木匠的手,郑重地承诺说:“一定的。郑大哥,我一定会回来看您的!”
新中国成立后,林漫历任新华社湖北分社总编辑、湖北省文化局副局长、河北省文联副主席等职。他人在祖国的北方,却经常思念远在大别山的郑木匠,他渴望回到久别的、曾经浴血战斗战斗过的红色英山看看。1981年6月,林漫终于如愿以偿。英山县委县政府邀请在外地工作、曾在英山战斗过的20多位南下干部回英山参观疗养,林漫也来了。参观完英山红花水库,汽车返回县城途中,林漫坚决要求下车到朱家山去找郑木匠。当时,到朱家山不通大桥、不通公路,要翻越十几里崎岖不平的山路,而林漫已经是一位70多岁的老人。随行的县委书记郑国武劝他不要去,但林漫执拗地跳下了车。他脱掉鞋袜,卷起裤腿,蹚过清凉的东河,急切地直奔朱家山方向而去。
河水阻隔不了林漫上山的决心。陡峭的山崖,拦挡不了林漫坚毅的步伐。因为,在山顶上那个叫“天上”的地方,有与他生死与共的农民老友,与他血肉相连的亲兄弟。自己对这位好兄弟作出过千金一诺,要回来看他。为了兑现这庄重的诺言,他等了三十多年了。他甚至觉得有点对不起郑木匠老哥了。他不断地想象将要与郑木匠相会的场景。他想,郑木匠见到自己一定会象三十年前那样,兄弟俩激情相拥,嘘寒问暖,都会幸福地涕泪纵横。
林漫来到郑木匠的屋外,只见熟悉的几间茅草房在风中摇晃,大门紧锁,稻场上到处是枯死的杂草,一看就知道这里很久没有人居住了。林漫心里马上产生不祥的预感。随后赶来的大队干部告诉他,郑木匠早在十年前就去世了。真是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林漫听说郑木匠已不在人世的消息,十分悲痛,眼泪不由自主地掉了出来。他喃喃地忏悔,“对不起,郑大哥,我回来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