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峭春寒融。 强敌跟踪。 夜行山谷月朦胧。 林密坑深惊敌胆, 莫辩西东。
血染遍山红。 士气豪雄。 餐风饮露志如虹。 倦卧茅丛石作枕, 若醉春风!
这是蔡会文1935年3月在突围途中写下的脍炙人口的《浪淘沙》词作。蔡会文何许人也。
蔡会文,1908年11月出生于湖南省攸县凉江乡山田村(今攸县莲塘坳镇山田村)的。1934年任粤赣军区司令员。1935年2月,留在中央苏区的红军分路突围,他率部在仁凤山区坚持斗争。掩护部队突围后,于4月初进入油山,与项英、陈毅等会合,成立南方游击总指挥部。长岭干部会议后,他率300多人进入桂东东边山,与原活动在桂东境内的红独五团一个连、红七十一团一部、红独四团余部及桂东游击队会合,并将这些部队与游世雄率领导的百余名红军战士合编为湘粤赣边区红军游击支队, 蔡会文任支队长兼政委。游击支队下设八个大队,共有人枪千余,总部设桂东东洛赤水仙。为加强党对地方和军队的领导,成立了中共湘粤赣特委,蔡会文任书记。游击支队以桂东东边山、西边山为中心,向湘、粤、赣边界发展, 坚持多年的游击战争。1936年春,蔡会文率领的游击支队与粤军余汉谋部一个师在桂东东边山再次发生遭遇战,由于敌强我弱,战斗打得异常艰苦。粤军横尸遍野。游击支队也被打散。蔡会文与身边的十多名战士来到小水坳的桃树窝,住在一个破烂的茅棚里。因连续不断的战斗,加上十多天未见一粒米,全靠野菜、野果充饥,个个又饥又累。蔡会文便派管理员下山买粮,不料此人被捕后叛变投敌,带着化装的敌人进山搜剿。蔡会文果断地指挥大家突围,自己却不幸重伤被俘。他苏醒过来后,怒斥叛徒,并与敌人拼搏,壮烈牺牲。(《桂东县志》人物传588页)
蔡会文22岁时却历经枪林弹雨洗礼,成为文武双全的战将。黄公略任红一军团第三军军长,蔡会文由毛泽东亲自提议,担任红三军政委。第三军在中央根据地第一、二、三次反“围剿”中,战功赫赫,活捉了敌酋张辉瓒,毛泽东曾赋诗赞扬蔡会文。蔡会文这首充满革命豪情的《浪淘沙•突围行军记事》词作品,也是他革命生涯的真实写照。近百年来,一直在湘赣老区广泛流传。蔡会文这首著名的词作并载湖南《桂东文史》第二辑111页、《蔡会文将军传》206页(解放军出版社)等刊物。
《浪淘沙•突围行军记事》词为蔡会文在艰苦岁月的1935年春所创作的。全国解放后,几十年来,时任共青团赣南省委书记的陈丕显(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一直珍藏着蔡会文所作的的诗词作品。一提及蔡会文,陈丕显总会回忆起蔡会文当时朗诵这首词时脸上所洋溢的对革命充满必胜信念的神采。
这首脍灸人口的“浪淘沙”,蔡会文以它语言圆转流利,明白如话,意蕴深广,给人传递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气壮山河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料峭春寒融,强敌跟踪,”料峭春寒,意思是微寒。形容初春的寒冷。语出自宋•释普济《五灯会元》。“落雪不寒,融雪寒”( 桂东民谚)。首句一个“融”字点明了初春雪融还非常寒冷。所有留在苏区的革命武装被敌10多万兵力全部围困在于都和赣县之间狭小的仁凤山地区,形势十分严峻。中央分局决定机关和部队分路突围。蔡会文率领赣南省委机关和部队,奉命向油山方向挺进。词二句“强敌跟踪”,说明后面还有着一群装备精良的匪徒在紧追不放。进一步强调了情况的严重性。
词三句“夜行山谷月朦胧”。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湘粤赣红军游击支队的战士们行军只能趁月色朦胧夜行于崇山峻岭的深涧幽谷之中。东边山是湘、粤、赣三省的界山,与北山、油山互为屏障。这里群峰绵亘,以赤水仙、两边山为中心,游击区纵横数百里,四周延伸到湘粤赣三省的桂东、汝城、资兴、酃县、遂川、上犹、崇义、大余、始兴、南雄、仁化共十来个县。
词四句“林密坑深惊敌胆”,红军战士们在茂密的森林和高山深涧里,蔡会文将游击队化整为零,编成十几人至三四十人的小分队,分散与敌人迂回周旋,弄得敌人摸不着,碰不上,疲于奔命。而红军游击队一有战机,则迅速集中,把小股的敌人一个一个吃掉。词五句“莫辩西东”,游击队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像没头苍蝇难辩东西南北。一时,蔡会文所领导的红军游击队使敌人闻风丧胆。
词六句“血染遍山红”。红军游击队在突围行军的行进中。一路上,蔡会文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他手持一挺机关枪,身先士卒,冲在队伍的最前面。由于敌人的重重阻截,出发时1800多人的队伍只剩下80多人,省委书记阮啸仙壮烈牺牲,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刘伯坚负伤被俘。词七句“士气豪雄”,身负重任的蔡会文始终用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影响和鼓励全体红军指战员,使全体红军指战员都有一种视死如归战斗到底的雄心壮志。
词八句“餐风饮露志如虹。”此句有苏轼、辛弃疾之词的豪迈奔放。餐风饮露句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语出《瘗旅文》。蔡会文与身边的十多名红军战士来到小水坳的桃树窝,住在一个破烂的茅棚里。因连续不断的战斗,加上十多天未见一粒米,全靠野菜、野果充饥,个个又饥又累……艰苦卓绝的斗争却使红军战士坚定不移地地保持着气贯长虹的革命斗志。
词九句“倦卧茅丛石作枕”,天作被子地当床。红军战士们抱枪倦卧在茅草丛中,以山石为枕和衣而睡,这是蔡会文与红军游击队员们在深山野岭中困睡时的毫无雕饰的真实情形。
词末句“若醉春风”。多美的词句啊。一个革命浪漫主义精神面貌,让人看到了词人的美好心境和豁达胸怀。南方春天,柳芽吐黄慢慢地会千万条杨柳随风飘拂,景象格外优美。春风和煦,明媚的春光照在大地上,万物呈现出一片生机,形成一幅秀丽的山水图。有道是休言冬后萧条景,温暖春风送绿来。这种恩泽和颜的神色、融和良好的气氛环境。若醉春风,让人如同沉醉在美好的春风里。这里又不是单纯指春天里的清风,而是一个革命战士在恶劣的斗争环境中,有着坚定革命必然胜利的信念,在睡梦中仿佛梦见了全国人民得解放的喜悦心情。
1935年4月蔡会文率所部300多人到湖南的汝城、桂东一带建立游击区。在桂东的赤水仙,中共湘粤赣特委和游击支队成立。游击队支队长兼政委的蔡会文,会议上决定以赤水仙为支队总指挥部,以桂东县的东边山和西边山为活动中心,在湘粤赣三省边界广泛地开展游击战争。湘粤赣游击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红军游击队的不断壮大,引起了湘粤赣三省敌人的极大恐慌。
蔡会文《浪淘沙•突围行军记事》全词叙写了在突围敌人封锁线;黑夜行军;在行军中与敌人交火,欲血战斗;以野菜、野果充饥;卧睡草丛的真实情况。蔡会文以豪放的笔调,有一种壮志常随云浪起,雄躯争与山河裂的情怀。 他和战士们一起是以日月当鼓, 银河作弦,奏响了叱咤风云的生命礼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