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河,解冻了。看那凉丝丝的春风,将禁锢着河水的坚冰掀开了;春水,溢满了河槽,飘盪在山谷。
今年春来早。我的眼里,我的耳畔,连同我的心里,都激涌着春汛,回荡着涛声。
一
春讯是从枣园的窑洞里传出来的。
那满园的梨树、枣树,还没长叶,那婀娜婆娑的丁香还没有吐蕊。可是延安的人民,眉宇间流露出笑意,潮水般地涌向这里。因为在枣园,挂上了“刘少奇同志旧居”的牌子。
也许,延河的波涛会洗去人们留在心上的许多记忆,历史的飓风会吹远人们所经历的许多往事,然而却永远洗不去、吹不散那镂刻在心头的怀念。
从红军到达陕北的日子算起,党中央在延安生活战斗了13年。刘少奇同志曾四进四出延安。
那是1942年吧,延安开展了伟大的整风运动,中央调少奇同志回延安。
3月18日晚,刘少奇和同行的同志,化装成老百姓,从苏北启程,开始了夜行昼宿的长途跋涉。
没有舒适的汽车,靠两条腿;没有高级的宾馆,只能歇息在老百姓的土炕上;更危险的,是要穿过一百多道封锁线,要绕过数不清的阴森森的碉堡……
经过九个多月的跋涉,辗转山东、山西,于12月底到达延安。
艰苦的行军,危险的征程,不少同志把这称为“第二次长征”。在这万里征途上,留下多少美好的佳话!
7月的一个晚上,天,闷热闷热的。通夜的急行军,使人口干舌燥,嗓子都快冒烟了。这时,恰巧路过块西瓜地。随行的同志顺手摘来两个西瓜,送到少奇同志面前。
夜色浓浓,虽然看不清少奇的脸色,但从声音中听出,他有些生气了:“赶快送回去!”
“首长,您太渴了。”
他坚决地说:“从哪里摘来的,送到哪里去!”也许他觉得自己的情绪有点过火,又语重心长地说:“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假如大部队从这里经过,口渴了都自已摘西瓜,不就把西瓜摘光了?老乡一年的生活怎么办?!”
又是一个晚上,少奇一行从青纱帐通过。馋嘴的牲口经过时,总要偷啃一口。这事又被少奇同志发现了。他反复地告诫大家说:“我们随时都应该有一份关心群众利益的心思。老百姓辛辛苦苦种的庄稼,让牲口随便吃一口,就会损失一家几口人的口粮。”随后,他又给大家讲起《三国演义》中的故事。他说:“曹操行军都不让糟踏老百姓的庄稼,何况我们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群众利益,就是党的利益。不维护群众利益,就不会有好的党性。我们革命就是完全为着群众,应该随时随地有这份心思。”
多少次啊,少奇同志为了不惊扰群众,悄悄地在野外露宿;多少次啊,少奇同志为了减轻群众负担,宁愿饿着肚子。
从苏北到延安,九个多月,少奇终于回到了革命的圣地——延安。
二十多年后,罪恶的毒箭射向他时,延安人民不由想起这些往事。
这样关心群众的人,能是“内奸”?人们不相信,从心底里不相信!
二
在延安纪念馆里,展出了珍藏多年的《论修养》和《论党》那闪烁着马列主义光辉的著作,这是经过多少人的手,冒着多大的危险才保存下来的珍品!
拂去历史的尘埃,留下清晰的记忆。那是1939年的4月,少奇同志就住在延河畔的兰家坪的土窑洞里。长期在敌人刀光剑影下的白区工作,消耗了他的身体。可是,少奇同志没有休息,而是彻夜工作,在如豆的灯光下,写着那本《论共产党员的修养》。7月8日,他在马列学院第一次作了讲演,赢得了听众的欢迎。从此,用马兰纸印刷的《论修养》出版了,传阅在根据地内外,传阅在干部战士们之中,甚至在硝烟弥漫的堑壕里,人们仍在争相传阅。
历史虽然没有详细记录那写作实况,但从那密密麻麻的马兰纸手稿中,从那圈圈点点的修改中,看得出少奇同志的殷殷心血和斑斑汗水。
长期的战斗生活和经历中,少奇同志深深认识到,做一个好的党员,建设一个好的党,就要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党的“七大”会议上,他提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这是多么高度的概括和精辟的总结。
人们记得啊,少奇同志不只是理论上阐述了毛泽东思想,在实践上也时时宣传毛泽东思想。1935年,中央红军刚刚到达瓦窑堡的第二天,少奇同志就和张闻天、李维汉同志一起来到瓦窑堡市委听取汇报。从上午10时到下午5时,整整六个小时,少奇同志全神贯注地听着、记着。他不时提出问题,询问党的发展情况和工作情况。当时,这个市分六个区,每个区的党组织各有不同。少奇同志一个区一个区都问到了。他谆谆教导说,要坚决地贯彻毛主席提出的统一战线思想,联合各党各派,积极发展党的力量。这次会见,长久地印在延安人民的心中。
1944年春天,绵绵的延河沙滩上,少奇同志在散步。来到延河桥边,他细细端详起来:这是一座新修的木桥,桥不甚高,是用木椽搭起来的。正好,延安市建设科长走了过来,少奇同志亲切地问:“桥上装栏杆吗?”
建设科长摇了摇头,说:“不准备装了。”
少奇同志环顾了一下,认真地说:“请你们再研究一下,毛主席的汽车经常路过这里,没有桥栏不安全。”
少奇同志想的是多么周到啊!那时,延安虽然只有两辆汽车,但他时时想到毛主席,时时关心着领油的安全。根据少奇同志的意见,建设科第二天就装上了桥栏杆。漫漫岁月,虽然木桥早不存在,但修桥栏的小事,却溶进延河的波涛之间。
三
跨进少奇同志当年办公的土窑洞,看着窑里简陋、朴素的陈设,勾起多少情怀!
土瓷壶壶土瓷杯,少奇啊,您俭朴得使人掉泪;槐木桌子媒油灯,少奇啊,您时时保持着革命传统!延安的山坡上,有您开荒酒下的汗水:延河边的夜色里,有您纺车的嗡嗡声。
还是在枣园居住的时候。为了照顾首长的身体,组织上决定,中央书记处的五位书记都开小灶,有专门的灶房和炊事员。书记处的其他工作人员,一律上大灶和中灶。
少奇同志作为中央书记处的书记,坚决不要这种特殊照顾,硬在中灶搭了伙。每到吃饭时间,他不要警卫员端饭,自个来到灶上吃饭,还常常争着吃小米饭。
故事本身就这样简短。但却让人想的很多很多。
还是在江西瑞金的时候,国民党对苏区实行了严密的封锁,苏区的生活极其艰苦。苏维埃政府规定,后方军事机关和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只供较低标准的口粮。为了保证前线红军吃饱饭,后方的同志响亮地提出“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口号。他们要从自己的粮食定量中节约二三两,支援前线。这样一来,以往那种吃大锅饭的办法行不通了,大家就把当地一种长阔叶和野草织成草包,每人发给一个,每天按自己的粮食定量把大米放在包里煮,包上写上名字,吃饭时各人拿各人的包,这就叫做“包工饭”。
在实行吃“包工饭”的时候,少奇同志带头积极响应。他每天和同志们一样吃“包工饭”,并且由吃三餐改为吃两餐,每天节约粮食四两。
粮食节约了,可少奇同志经常饿着肚子。他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夜里写作一直到深夜。实在饿了,就把裤带一勒再勒,从不向同志们说肚子饿。他顽强工作的精神和伟大毅力,感动着周围的同志,鼓舞着前线的将士。
少奇同志的身体比较瘦弱,而且有胃病。在那艰苦的年代里,组织上为了照顾他,专门弄了些大米和面,给他吃点稀饭和馒头。
一次战斗过后,前线指挥员张爱萍来到他这里。因为部队一天只吃两顿杂粮稀饭,在谈话中,爱萍同志饿得肚子咕咕叫。他悄声问少奇身旁的同志:“能不能给搞点东西吃?”
这话被少奇同志听到了,他关切地问了问部队的供给情况,不安地说:“怎么我一点都不知道?我倒天天吃大米、白面呢。”说着,他告诉身边的同志:“查查我们还有多少粮食,马上全部送到前方去!”
听了这话,张爱萍同志后悔把实情告诉给他。连忙说:“部队虽然米面少些,但像玉米面、大麦糁子还有。”不等他说完,少奇同志就说:“前方的部队没有饭吃,怎么能够打胜仗?我们在后方的人,是可以饿肚子的。”最后,只好按少奇同志的意见办了。
生活的巨流汹涌澎湃地前进着。就是因为有毛主席开荒,周副主席纺线,朱总司令拾粪,少奇同志节俭以及无数革命者的行动,才陶冶出了“延安精神”四个大字。这精神,就是那开天辟地的精神,敢于从困难中打开胜利道路的精神,用自己双手创造新世界的精神!
四
同志,战友,在革命的年代,这是多么崇高而又亲切的称呼!少奇同志和普通的干部群众建立了多么亲密无间的关系!
1938年,曾在少奇身边工作过的老马来到延安。他打听了一下,知道少奇同志在北方领导了“一二·九”运动之后,已经回到党中央,在毛主席身边工作了。老马非常高兴,立即给少奇同志打了个电话。可惜电话不好使,他说的话少奇没有全听清。老马觉得非常着急。
这天晚上,正当老马焦急不安的时候,通讯员送来一封少奇写来的信。老马喜出望外,拆开封就读,信中说:“在电话里你的话我没有全部听清楚,现在我很清楚地想起了你。我们悲惨的分离,现在革命浪潮中又会合了,胜利定是属于我们的。你既然来到延安了,请你明天上午来我这里谈一谈。”
看完这封信,老马的眼圈红了。他激动万分,一夜未能入睡。第二天早晨吃过早饭,老马兴冲冲地来到中央机关。少奇看到老马,热情地握住他的手,亲切地问他什么时候来的。说着,他们一起坐在石凳上,亲热地叙谈着别后的情况。
谈话一直到中午,少奇留老马吃了午饭,又继续谈了两个多小时。
久别重逢的战友,有多少话要说啊!但是,少奇同志的工作太忙了。老马几次要告辞,少奇一再挽留他,并向老马谈了长征前“左”倾错误路线给党造成的重大损失,遵义会议的重要意义,以及毛主席领导的正确,抗日的光明前途。他看到老马身体很瘦,再三叮嘱,要他到医院去检查一次。这些话,在老马的心里翻滚着,他全然没觉得少奇像位首长,而是一位亲密无间的战友。
一直到下午3点钟,老马起身要走了,少奇同志又一次挽留住他:“等一等,我有东西给你。”说着,他走进窑洞,拿了三封信交给老马。一封是给中央组织部长陈云同志的,内容是请他分配老马的工作;一封是写给陕甘宁边区总工会主席毛齐华同志的,内容是请他照顾老马在总工会休养一个时期;一封是写给中央组织部行政处长的,内容是请他给老马两斗大米,补养身体。老马拿着信,感动得不知该说什么好。那时,边区生活非常困难,中央首长吃的主食大多是小米和杂粮。大米,是通过封锁线从外边运来的。少奇特意拨给老马两斗大米,这中间饱含着多少深情!
战争,改善了人和人的关系;战争,使人们结成了血肉之情。少奇对同志,对战友,特别是对犯错误的同志,是特别关怀和爱护的!
在一次开工人代表大会的时候,大会资格审查委员会主任向大家作报告。他宣布说,有三位代表犯过一些错误,决定取消他们的代表资格。听到这话,在主席台就坐的少奇同志走到他面前轻声说:“还是可以当代表吧。怎么没商量就宣布了?”这位同志告诉他,是经过资格审查委员会讨论通过的。少奇没有再说什么。报告完后,他又找这位同志说:“既然选成代表了,不一定要取消。他们虽然犯了错误,但可以教育帮助。只要有决心改正,最好是保留他们的代表资格。”经过资格审查委员会反复讨论,一致认为少奇的意见对。后来,在大会上,少奇同志专门讲了这个问题。他对犯了错误的同志,就是这样关怀,鼓励他们前进。因此,同志们都愿意在他身边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