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延安研学新闻
柳荫下的怀念
2022-09-06 15:00:55
来源: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作者:银笙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轻风。细雨。

    汽车在林荫道上行驶着,扑进眼帘的是濛濛的绿意:山是绿的,树是绿的,延河是绿的,连雨丝也是绿的。微风起处,晶莹的雨珠像碧绿的翡翠,从树叶上掉下来,不像是落在地上,倒像是落在人的心上。

    我爱绿色。特别是当我望见王家坪那棵高大的柳树时,我仿佛找到了世界上最美最美的绿色。它绿得那样的鲜,那样的亮,那样的夺目。就是调尽丹青名手色板上的绿色,也怕描绘不出这棵柳树的绿来。

    它,高大、挺拔、繁茂、清秀。

    它,顶着华盖,高高地耸立在这座普普通通陕北常见的石窑洞院里。

    这里,是朱德总司令当年住过的院子。

    在抗日烽火燃遍祖国大地的年代里,八路军总部驻扎在王家坪。我们敬爱的朱总司令从1941年5月到1945年夏季就住在这里。他虽然是总司令,可时刻保持着贫苦农民的本色。眼前的这棵大柳树,就是当年朱总司令亲手栽下的。冬去春来,花落花开,沐浴了多年的风雨,当年的嫩柳,已经长得合抱粗了。

    多少次来到王家坪,多少次瞻仰这棵柳树,我都感到那样的迷人,那样的新鲜。

    还是多年前的一天,朱总司令的一位警卫员来延安,我陪他到王家坪参观。就在这棵大柳树下,他讲述了亲眼看见的几件事:

    在长征途上,红军来到荒无人烟的草原上。多日的行军,极度的疲劳,难忍的饥饿,使朱总司令本来很壮实的身体一天天消瘦了。他虽然年近五十,可仍然和大家一样沐风栉雨。看到他老人家那憔悴的面容,谁能不心疼呢?!好多天来,他没有好好休息过一次啊。

    一天,警卫员突然找到了游牧藏民临时住宿的一栋房子,他喜出望外:这下可有个地方让总司令好好休息一下了。他连蹦带跳,兴冲冲地把朱总司令带到房子跟前。总司令打量了一下房子,回头一看,草滩上正躺着二十多个伤病员。他立即吩咐参谋,让伤病员搬到房子里去住,自已在外面露宿。

    伤病员搬进房子后,一个个乐得合不拢嘴。这时,那位参谋进来取总司令的行李,他看了看正在谈笑的伤病员,激动地说:“同志们,你们知道吗?这房子是朱总司令让给你们住的。”一句话,激起了人们心中的涟漪。大家都纷纷说:“那可不行!怎么能让他老人家在外面露宿?我们不打紧,如果总司令的身体累坏了,那对革命是多大的损失啊。”说着,大家一个个支起身子,互相搀扶着走出房子。那位参谋怎么劝也不行,十分后悔自己的失言。他便飞快地跑去把实情告诉给朱总司令,朱总司令马上和那位参谋一起来看望伤病员。他亲切地对伤病员说:“你们为革命流了血,负了伤,住房子是应该的。我身体好,在外面歇歇没关系。”可大家谁也不同意,都央求总司令搬进去,有的见劝不下,急得都快哭了。

    看到同志们这种真诚的心意,总司令只好说:“这样好吗,咱们一起住总可以吧。”伤病员们还是不同意:“不行,您工作那么忙,晚上还要开会,我们不能妨碍您。”总司令没办法,就像哄小孩那样,说:“那好吧,我们都在外边住,让房子空着。”这一来,伤病员无话可说了,你看我,我看你,只好同意一起住。

    伤病员住进房子,朱总司令可乐了。他只占了一小块地方,尽量让同志睡宽敞些。

    不一会,炊事员端来一碗稀饭,放到总司令面前。总司令一看,脸上露出惊奇的神色。原来,部队两天前就没粮了,连皮带也吃了,哪儿来的呢?他仔细地询问起炊事员来。炊事员只好照实说:“你已经两天没吃饭了,这是我给你留的一点。”朱总司令严肃地说:“同志,你这是违犯了纪律。前两天,任何人的米都拿出来吃了,你怎么能把米留下呢。”他问清还有一点米,就吩咐炊事员把这碗稀饭端回去,和剩余的米一次煮好,然后端来。

    稀饭煮好了,炊事员连锅一起端来。大家多么希望总司令吃下去呀。可总司令拿过碗,一个一个地给伤病员盛饭,一边盛,一边说:“大家都吃点。”盛到最后,连锅巴也快盛完了。一个伤员实在不忍心,硬要把自已碗里的稀饭再倒回锅里一些。可总司令忙端起锅说:“这里面还有。”并“监视”着大家吃下去。看到这些,伤病员一个个都热泪盈眶了……

    在长征途中,朱总司令和战士们一样,吃树皮,嚼草根。对自己的健康,他丝毫不放在心上;对每个红军战士,却时刻挂在心中。

    一次,一位战士搞到一点青稞面,给总司令煮了一碗面糊,他却端给总部的伤病员;

    一次,他搞到一只皮鞋底,就一直背在身上,到了宿营地,转送给医院;

    一次,连续行军,不知那个连队的一位炊事员,挑着担子一摇一晃地走着,朱总司令看到了,抢过担子,说:“同志,你歇歇,我替你担。”当那位炊事员知道他是朱总司令时,激动得半晌说不出话来。

    就在这棵大柳树下,朱总司令的那位警卫员,动情地讲着,他一会儿眉飞色舞,一会儿又泪流满面,一直讲到繁星满天。

    最后,他抚摸着柳树,深沉地说:“绿色,是革命的象征。看着这棵柳树,我就想到毛主席和朱总司令身上的绿军装……”

    从那以后,我对绿色有了一种特殊的感情。十几年来,我不只一次地来到这棵大柳树下,凝望这柳树的风采,我的耳边就回响着“绿色,是生命的象征”这句话,我的眼前就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毛主席、朱总司令身穿绿色军装阔步向前,背后,跟着身穿绿色军装的千军万马,这绿色染到哪里,哪里就是解放和欢乐。

    记得那年,有几位整理军史的解放军同志来到延安,我做他们的临时陪同和向导,又一次来到大柳树下。

    听说整理军史的同志来王家坪参观,老英雄杨歩浩老人一定要亲自为我们讲解。在大生产运动那火红的日子里,杨老曾经为毛主席和朱总司令代耕,成为陕甘宁边区的劳动英雄,并多次到毛主席和朱总司令那里做过客。

    那天,细雨霏靠,杨老早已守候在大柳树下。他戴的草帽已经湿了,衣襟上也洒满斑斑的雨点。他兴高采烈地说:“朱总司令就像这棵大柳树,把根深深地扎在延安人民的心中。”

    1941年,在陕甘宁边区极端困难的日子里,朱总司令响应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带头参加生产,就在王家坪亲手种了一块菜地,每天早晚在地里劳动。他还背着粪筐,经常在马路上拾粪。他种的菜长得特别好,吸引了许多同志来参观“总司令的菜园子”。

    一次,朱总司令从拐峁工作回来,走到桥儿沟口,遇见一位老大爷,弓着腰,背着一袋粮食,慢慢地走着,总司令立即从马上下来说:“老乡,你那么大年纪,背上东西太吃力了。来,放在马上给你捎走。”他把粮食放在马鞍上,自已跟着步行。

    为了开发南泥湾,朱总司令在王震旅长的陪同下,亲自去南泥湾勘查,部署这场新的战斗。那时,南泥湾到处都是大梢林,只住几户人家。朱总司令带着大家踏着泥泞,踏着厚厚的落叶,爬山越岭,几乎走遍了南泥湾的每个山峁和沟岔。望着郁郁葱葱的群山,他把巨手一挥,宏亮的声音震响山间:“向荒山要粮,把南泥湾变成米粮川!”

    傍晚,他们回到只住几户人家的南泥湾。警卫员要去找住处,朱总司令看到有一孔破窑洞没人住,指着说:别打搅老乡,我们就住到这里。

    这孔窑洞不知多少年没人住过,门窗都没的,草长得一人高,门口也长了些树,他一边收拾,一边说这是个好地方,还给大家拾来了一大捆树枝,燃起了一堆篝火取暖。

    这火,就是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的第一堆篝火!

    夜里,年轻人很快睡熟了,朱总司令几次起来,出去看看,摸摸牲口;见谁没盖好被子,就轻轻地盖上,真和慈祥的父亲一样……

    杨老一面给我们叙述着难忘的往事,一边领我们参观朱总司令那俭朴的土窑洞。他指着朱总司令给延安军民讲话的照片,激动地说:朱老总时时关怀着咱延安人啊!1975年,他去北京,又幸福地见到毛主席和朱总司令。朱总司令还给他题了字,勉励延安人民艰苦奋斗,迅速改变贫穷面貌。

    杨老的眼里放射出幸福的光芒,给我们讲着见到朱总司令的经过,饱经风霜的脸上滚下两行幸福的热泪。看着朱总司令那苍劲的笔迹,熟悉的笔体,泪水也模糊了我的双眼。这哪里是给杨老一个人的题词,这分明是给延安人民的光辉题词,寄托着他的希望,给我们增添了无穷的力量。年近九旬的朱老总,他把咱延安人时时挂在心中。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春回延安
·下一篇:人民的骆驼——怀念我党杰出的领导人任弼时同志
·王清波:浅谈新时期弘扬延安精神的有效途径
·特稿:浅谈新时期弘扬延安精神的有效途径
·黄声洪、李耿新、王继伟:梅县区老促会参加在延安市召开的全国老区新闻宣传工作会议 满
·特稿:梅县区老促会参加在延安市召开的全国老区新闻宣传工作会议 满载而归(组图)
·红色头条:延安精神代代相传(组图)
·延安精神进校园 红色基因代代传——宋双伟一行调研襄州弘扬延安精神工作(组图)
·赓续红色血脉 传承延安精神(组图)
·弘扬延安精神 赓续红色血脉——“延安精神进中小学”系列活动启动(组图)
·冯军:青春长歌 天地可鉴 撰知青名录 抒黄土情怀——《延安插队知青名录》出版发行会在
·天津市延安精神研究会举办《延安精神宣传教育基地》挂牌仪式和培训活动(组图)
延安研学旅行网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延安研学旅行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延安研学旅行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延安研学旅行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