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的惊喜
冷不丁就会收到一则喜讯!6月8日,从《陕西日报》上看到挚友张书省先生发表的《毕森和《1937,延安对话》》一文,真像发现了一颗晶莹剔透的珍珠。我这个在延安生活了50多年的文字匠,曾收集过不少外国朋友在延的文章,不仅没看过这本书,连作者的名字都不知道。立马向书省询问,他回复很快给我送一本过来。没过两天,他专程送来我家,真是“尘封八十年珍贵史料”,该书是2021年6月由李彦女士翻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书,到1922年4月,9次印刷,印数超46000册,成为多少人翘首以盼的佳品。接书后我立即沉入,用了近10小时读完,不由思接万千。
作者是来延访问的美国年轻学者托马斯·亚瑟·毕森和几位友人来延访问,毕森以当年记录撰写而成。那时埃德加·斯诺正住在北京燕园里撰写《红星照耀中国》,一帮新闻记者、访问学者、住校学生以及来自欧美的人常一起聚会,参加反对列强侵略、军阀压迫的运动。毕森和资深汉学家欧文·拉铁摩尔、纽约《今日中国》杂志主编菲利浦·贾菲以及妻子艾格尼丝商量后决定像斯诺一样去延安看看。他们找到出生在河套地区的瑞典青年艾飞·希尔,开着老掉牙的美国吉普,躲过阴暗中多方监查的目光,从西安奔向延安。现如今,去延安坐动车只需一个多小时,但他们行程举步维艰,在6月下旬的风雨、泥泞、洪水和不断抛锚中,靠着过路红军士兵或附近村庄的农民肩扛背抬,化险为夷,翻山越岭整整走了4天3夜,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在6月21日抵达宝塔山下。
真是天赐良机!由于斯诺的牵线搭桥,对他们的欢迎出乎意料。人来人往,无拘无束,毛泽东很早就来到交际处,还有引人注目的董必武和许多领导人。一边闲谈,一边即兴表演,没有隔阂,像友朋一样演唱红军歌曲、信天游。毛泽东没有中途告退,始终陪伴远方来客,一直持续到夜深人静,异乎寻常的轻松甚至是欢乐的气氛充溢了整个夜晚,留下那个夜晚铭刻于心头的震撼。在大礼堂中观看文艺演出时,客人们看到,领袖没有特殊席位,和普通人一样,都挤坐在窄条木凳上。除了朱德和周恩来胸前口袋的钢笔,看不到任何等级上的标志。在那个环境里,个人私欲必须向崇高的理念折腰,为共同的事业顽强奋斗。
历经磨难的两个珍贵笔记本
毕森曾说:“这部简短论著的资料来源于两个小小的笔记本。笔记本之一,记录了我们在往返延安旅途中的所见所闻,包括在延安度过的那几个日夜。另外一本笔记,则是采访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时的当场记录。”37年后经他整理成书,成为一部极具党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纪实作品,反映出革命领袖在全面抗战到来前的最后关头,所作的重要决策和政治宣言,真实记录共产党人的先见之明和奋斗实践,是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革命实践和思想理论的重要见证。毕森他们所看到的几位衣衫褴褛、朴素无华,与普通士兵几乎无甚区别的革命领袖,却对中国革命乃至世界形势了如指掌,胸中似有雄兵百万。
1、与周恩来的访谈 当他们的车开出西安城北门一个多小时,到了草滩渡口,谁料上游汹涌而至的浑浊泥水达到一米多深,他们只能坐在汽车旁等候,一架飞机从头顶嗡嗡飞过,到延安后才知是周恩来与蒋介石结束谈判返回延安。抓住时机毕森采访国共两党统一战线谈判内容,周恩来告诉他,共产党做出4项保证:停止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努力,停止没收地主田产的政策,边区政府采取民主选举,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国民党也采取了5个步骤,统一战线建立了,要求全面备战,共同抗击日本侵略。
2、与朱德的访谈 作为“红军之父”,且留学欧洲,朱德并没有总司令的威严,他有一张地地道道的农民脸,开朗亲切让人快乐。他的言谈简明扼要,直截了当。他说“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绝不容许枪指挥党”。“中国如果想成功地打败日本人,就必须依赖工人和农民的力量,只有共产党才能夠发动群众运动。只有打赢了抗日战争之后,中国才能大踏步前进。毕森参观了抗日军政大学,知道这个学校既培养高级军事指挥员,也培养政治工作人员,抗大的负责人告诉他:我们有一支强大的干部队伍,打起仗来,这些干部就能用于迅速扩展的部队上面,夺取战斗的胜利。
3、与毛泽东的访谈 与毛泽东一下进行了两次访谈。毕森提出南京政府抗日政策有那些变化、是否期望南京政府的民主化进程、期望统一战线今后如何发展……毛泽东谈笑风生、潇洒自如,始终对谈话起着主导作用。每次采访开始,突然间抛出来一串连珠妙语,既生动又幽默。在毕森印象中毛泽东那年43岁,身体瘦削,动作敏捷,显示出年轻小伙子一般的气质,加上他深邃的思想、审慎的态度,竟让人憾觉到高深莫测。
毛泽东说,南京政府改变其政策的主要因素,是由中国人民、爱国团体、中国共产党,还有红军所进行的抗日斗争,使国民党认识到国家真正的力量存在与人民群众之间的。人民大众提出:一、国内和平;二、民主改革;三、抗日战争。都要放在一个总口号下,即一个全国的统一战线和一个民主的国家。共产党进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把中国所有的力量都会集起来,形成一个统一战线的核心。对于建立民主国家,无产阶级必须要承担起这个重任。在中国要建立的这个独立的民主共和国,不同于历史上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个共和国的形式是包括无产阶级、农民阶级、还有一部分资产阶级在内的统一战线。没有无产阶级的领导,在中国就不可能进行革命。这一条决定了,中国可以不用经过资本主义时代,而直接跨入社会主义阶段。未来首先是民主共和国,第二步就是社会主义革命。还有一件有趣的事,毛泽东对美国客人彬彬有礼,耐心有加,却千方百计试图说服落魄潦倒的艾飞留在延安帮助红军培训并管理机动车辆的技术学校,但这个自由散漫惯了的小伙子谢绝了邀请,但在回程中坚定地说:“我在中国走南闯北,啥样的人没见过,在我见到的所有中国人里面,只有毛泽东,是能够统一全中国的那个人!”没想到他竟有远见卓识。
4、反复强调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和初心 在谈到抗战领袖的问题时,毛泽东明确地说,谁来担任领袖,不仅仅取决于谁的军队多,还要看他所制定的是什么样的方案以及为此所付出的努力。共产党在这方面不会追求一己私利的。共产党是为大多数人民的利益服务的,为国家和受苦受难的老百姓服务的。这条道路是共产党指出的,这是拯救中华民族的唯一的一条道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住。周恩来也强调,共产党的统治,则是建立在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利益之上的。需要采取具体的步骤,以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他还建议召开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起草新的民主的宪法。连陕甘宁边区行政管理负责人博古在介绍中坦率地说,地租太高、利息太高是最严重的问题。为改善贫苦群众生活,停止没收大地主田产重新分配的土地政策,减租减息,减免税收,帮助农民修整农田,组织互助组、变工队,改善和提高少数民族的生活条件,除了与蒙古王爷合作,也与蒙古的人民大众合作。这一系列措施,调动了边区人民的积极性。
5、拍摄大量珍贵照片 这本书中有45幅照片,有从西安到延安的沿途景象,有延安根据地的日常生活,其中展示的当年生活,依然让人心潮澎湃;对未来的判断令人惊叹。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捕捉到许多正值盛年的革命领袖的瞬间面容与身姿,如毛泽东、朱德的照片,再现了厚重的历史感和典型环境,努力刻画出独具个性的领袖形象,为中国摄影史增添闪光的篇章。
命运多舛的学者与真诚朋友
他们是美国的普通人,但也是天分极高的专家学者。就毕森而言,1938年他出版了第一部著作《日本侵华》。从1939年起,他在美国“外交政策委员会”担任远东事务研究员,成为专家中的领军人物。后来又出版《日本的民主前景展望》和《日本财阀的解体》。他的风头一度超越畅销作家赛珍珠。自从他们闪电般地访问延安后,被美国情报部门列为嫌疑人,指控为“渗透到美国占领军中的左翼分子”,试图证明他是个共产党。1952年在参议院“内部安全委员会”接受严苛聆讯。毕森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学术生涯就此中断。忍痛卖掉溫馨的家宅,租来狭窄的公寓,忍辱负重的活着。和他前往延安的那两位朋友命运更更惨。1950年,毕生致力学术研究的拉铁摩尔被指控为“俄国派驻美国的头号间谍”,丧失公职不得不远赴英伦担任教授。贾菲返回美国后,在美国共产党总书记白劳德支持下,携手成立“国际援华委员会”筹款募捐,来年派遣白求恩为首的医疗组支持中国抗战。他不是共产党员,开办了《今日中国》杂志,刊登大量左翼知识分子文章,曾为毕森刊登数十篇歌颂闽赣割据、工农红军和史诗般悲壮的长征等文章,因用的笔名或化名,没成为毕森被诬陷的证据。1945年,贾菲的杂志社数次遭情报部门夜袭,盗走几百份资料,贾菲被联邦调查局送上法庭关押,夫妻两人身影从此淡出历史舞台。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瑞纳森学院校长睿思同情毕森的遭遇,毅然邀请他来执教。1969年夏天,年近七旬的毕森夫妇辗转进入加拿大,为滑铁卢大学开创了中国文化和语言等课程,至今让人怀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