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间,又白了延安。
当时序进入70年代的第八个年头,塞外的寒风又给延安送来了漫天飞雪。入夜,在人们不知不觉中,那晶莹的、棉絮似的雪花,就悄悄地落满了大地。清晨推门一看,山白了,地白了,宝塔披上了白衫,万木穿上了白衣。只有那清澄碧绿的延河,弯弯曲曲,给白色的绒毯镶上了一条翡翠的花边。
啊,延安雪,你为什么这样引人怀念?又为什么这样引人眷恋?
这些年来,我一直生活在延安。在幸福的日子里,我看惯了人们那欢乐的笑脸;在胜利的年月里,我也曾加入人们的狂欢;在那悲恸欲绝的1976年,我看到的延安人都带着一双红肿的泪眼……从那时起,我就像爱宝塔,爱延河,爱那火红的山丹丹样,深深地把那纷纷扬扬的延安雪怀念……
记得是1937年的1月7日,也正是漫天飞雪的时候,延安人民敲锣打鼓,载歌载舞,迎接毛主席、周副主席来到延安。从此,延安就成了革命的圣地。
谁料到,40年后的这个日子,延安人民又在风雪中,用难以抑制的泪花追悼我们敬爱的周总理。
在那严寒的日子里,“四人帮”发下了一道又一道禁令:不准戴白花,不准披黑纱,不准开追悼会,不准举行悼念活动。那时,延安人民虽然还不知道中央出了“四人帮”,但是他们却坚信:周总理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应该永远怀念和歌颂的,是全国人民衷心爱戴的好总理。络绎不绝的人流来到总理旧居,自动进行悼念;人们戴起了黑纱、白花,连小姑娘的发辫上也扎上了白绸市。整个延安啊,全是一片……
在总理的旧居前,我看到一位老贫农,带着全家,发呆似地伫立在雪地里。雪花下了一层又一层,他们浑身都白了,可仍然不动。那饱经风霜的脸上,满是泪痕,他沉痛地说:“他们不让纪念,看吧,老天都有灵,这白雪给延安都穿上了白……”
这话,是多么感人!
(一)
延安雪,纷纷扬扬地下着。它洁白透明,就像总理那光辉伟大的一生。
人们踏着积雪,来到总理在枣园的旧居前。这里,陈列着他读过的马列的书和毛主席的书,每本书上都题着“周恩来”三个苍劲有力的毛笔字;这里,还陈列着他穿过的“三用大衣”,陈列着他俭朴的被褥……
看到这些,谁能不心潮起伏?!
在那艰苦的革命年代里,周总理在这里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在煤油灯下,他孜孜不倦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他始终把自己作为毛主席的学生,号召人们刻苦学习毛主席的书。至今,人们的耳边还响着周总理那洪亮的声音。
那是1943年6月,周总理回延安参加整风。在延安人民热烈欢迎他的大会上,他作了极为深刻的演说。他从国际谈到国内,从战争谈到边区。他深刻地总结了我们胜利的根本原因:“这一切成绩是怎样取得的呢?是全党依靠人民的力量得到的!是全党团结在中央领导之下得到的!”“我们党22年的历史证明:毛泽东同志的意见,是贯穿着整个党的历史时期,发展成为一条马列主义中国化,也就是中国共产主义的路线!毛泽东同志的方向,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方向!毛泽东同志的路线,就是中国布尔什维克的路线!”
人们怎能忘记,1945年8月28日,毛主席和周副主席就是从枣园起程,赴重庆进行谈判。当天晚上,国民党当局把毛主席安排在住所房间里,而把周副主席安排在另一个地方。周副主席深知,这里是虎穴,随时都有危险。为了保护毛主席,他坐在毛主席卧室隔壁的房间里,整夜不眠,直到天明。毛主席外出时,他总是亲自陪同。他担心国民党特务暗地里在酒里放毒,凡是有向毛主席敬酒的,他都一一代喝。延安人民听到这件事,都肃然起敬,热泪盈眶。我们敬爱的周副主席对毛主席忠心耿耿,光照环宇。他是在用生命保卫毛主席,他是在用生命捍卫党的利益!
使延安人民更为怀念的,是1973年的6月9日。这天,日夜想念的周总理陪同外宾回到延安了。那天,我作为欢迎队伍的普通一员,就站在机场候机楼不宽的门旁,周总理就从我身边走过,他的音容笑貌永远刻印在我的心中。我知道他一下飞机就高兴地说:“我又回到延安来了!”“我又回到老家了!”这话不仅在我心中掀起波澜,也让所有延安人欢腾雀跃,一个劲地鼓掌,一个劲地欢呼,阔别延安近三十年的周总理又来到我们身边。
凤凰山下,陈列着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一幅合影照片。这张照片,记录着周总理当年肩负毛主席重托,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历史事件,记录着周总理的卓越功勋。望着这张照片,周总理谦虚地对外宾说:“我那时还是个娃娃!”简单的一句话,表现了周总理的崇高精神。接着,他亲自向外宾介绍毛主席长征用过的文件箱说:就是用这个文件箱把东西带来的,否则就完了。路线斗争就在这里面,马列主义的书也是长征带来的。他还向外宾介绍了当年批判王明路线的斗争,并陪同外宾一起在毛主席旧居前照了相。
在纪念馆里,当他看到《红军长征示意图》时,高兴地向外宾详细介绍说:“遵义会议后,毛主席领导红军三渡赤水,巧妙地摆脱了敌人,过乌江,强渡大渡河。大渡河是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当年失败的地方,蒋介石当时散发传单说:红军到了当年石达开没有过去的地方,非失败不可。”说到这里,周总理眼里闪出自豪的光芒,他说“我们有毛主席的领导,在毛主席的领导下,我们胜利地过去了!后来,又爬雪山,过草地,批判了张国焘的分裂主义……长征中,蒋介石的部队常常是听我们调动的。”
在延安,毛主席共有四处旧居。周总理每到一处,都认真地听,认真地看。而且每到一处,都亲自给外宾讲解。可是对他自己的旧居,他连看一下都不……
(二)
望着延安雪,人们思绪万千, 望着延安雪,人们心潮滚翻。
延安雪呵,你使人们想起那傲雪的松柏,斗雪的寒梅。你使人无限怀念敬爱的周总理那战斗不息的精神。
敬爱的周总理,他曾多少次出生入死,深入虎穴,在谈判桌上怒斥敌人;他曾多少次坚定不移,在党内批判机会主义,保卫毛主席。在延安,多少人都传颂着周总理“勇斗张国焘”的故事:
1938年,周总理前往武汉,领导“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在那里,不仅面临着蒋介石、汪精卫这批公开的反革命,而且要和党内机会主义头子做斗争。这一年,机会主义头子张国焘叛逃来到武汉。周总理听到这一消息,义愤填膺,立即赶到火车站,严厉批驳了张国焘的罪恶行径。他责令张国焘返回延安或到“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去。张国焘做贼心虚,惶惶地跑到蒋介石那里去了。周总理命令张国焘的警卫员扣压了张国焘的行李,并立即召开了党小组织会,宣布了党中央开除张国焘党籍的决定,沉重地打击了张国焘,教育了全体同志。
1973年,周总理回到延安只住了24小时,就多次讲传统。那天晚上10点多钟,参观了一天的周总理不顾疲劳,又召集省地负责同志开会,对延安的工作讲了意见,对纪念馆的陈设讲了意见。他沉重地说:纪念馆内容很单调,看了很不安。纪念馆要补充。现在只有两个地方有总司令,刘伯承同志的没有,邓小平、陈毅同志也没有。关于新四军的命令没有陈列出来,新四军七个师的师名都不出现,一师师长是粟裕、二师师长是张……五师是李先念……在天安门上,还有徐向前同志、任弼时同志,还有贺龙。当然,这些不是你们的责任。纪念馆虽然不是讲党史,实际上等于中国党史。这不仅是延安一个地方的问题……
就在这天晚上,周总理又一次给省、地负责同志指示:陕北必须树立刘志丹的英雄形象。刘志丹得到了朱理治、程之华、聂鸿钧要逮捕他的信。刘拆完看了说,你们先走,我自已去,党性纯。在全党,毛主席、方志敏、刘志丹,党性非常纯。刘志丹放出后,我和他谈了话,他一点怨气也没有。东征时我和他在一起。部队到了义合镇,一个瞎老汉听说刘志丹来了,跑到窑洞去摸刘志丹。后来,他东征时牺牲了,是我接的他的棺材。周总理深情地说:“总之,我们不能忘掉陕北人民的恩情。”周总理高度赞扬、热情歌颂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不仅是同“四人帮”进行斗争,而且是用革命前辈的精神教育、激励我们,要我们发扬革命传统,和“四人帮”进行坚决斗争,把革命事业进行到底。
(三)
在难忘的1月8日,我怀着深情,踏着延安雪,遍访了延安。
在延安地委的会议室里,在普通的农家窑院,在喧器轰鸣的车间,在高山峁上的哨所,人们都在讲着周总理……延安人民谁能忘记,周总理和延安人民一起度过了最艰苦的岁月,周总理永远是艰苦奋斗的“老延安”。
看吧,那位老贫农正流着热泪讲说着:周总理当年在延安,和咱同吃小米饭,和咱同穿补丁衣。1943年,毛主席发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边区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周总理从重庆一回到延安,立即参加了大生产。尽管他手臂受过伤,仍在繁忙的工作中,用王震同志赠送的纺车学习纺线。3月初一天,中央书记处在枣园举行纺线比赛。周总理和任弼时同志也来参加了。他亲切地说:“我们也是来参加比赛的,大家互相学习吧!”比赛的哨音一响,周总理和其他同志一样,席地而坐,摇动纺车。连绵不断、又细又长的线从他手里抽出来。他高兴地说:“劳动起来倒是一件最愉快的事,同困难做斗争,更是其乐无穷啊!”比赛结束后,他被评为“纺线英雄”。
看吧,王家湾大队的贫下中农也在深情地回忆着:转战陕北时,毛主席、周总理来到王家湾,和老百姓一样,吃着野菜榆叶面。条件很艰苦,周总理就在老百姓的锅台上办公,凳子就是一个柴墩墩。就在这种环境里,锅台上的油灯夜夜不熄。
看吧,招待所的那位服务员正向人们介绍着周总理1973年回延安时自已看到的几件事:周总理回到延安,把外宾安排在宾馆,自己却住在比较简陋的干部招待所里。他吃的是小米饭,他只吃一菜一汤,其他菜他连筷子也不动,生怕吃不完浪费。6月9日中午,吃饭时,他只顾和省、地负责同志谈话,放到面前的荞面已经凉了,还没来得及吃。服务员看到后,就给他换一碗热的来。总理亲切地说:“热一热吧,那饭还能吃。”临吃完饭时,他看到碗上还沾着几个小米粒,又舀了一勺面汤,涮涮喝了。这天晚上,他和省、地负责同志直谈到深夜。送走同志们后,他只喝了一碗小米汤,又继续工作,一直到凌晨三点钟。在延安的24小时中,他仅仅休息了三四个钟头。
6月10日,周总理要离开延安了。延安人民精选了一些小米和豆子送给周总理。就连这点菲薄的礼物,周总理还照数付了粮票和钱。
多么高尚的品格!多么感人的行动!我们敬爱的周总理身为总理,管理着八亿人民,可生活竟是这样俭朴。他不愧为艰苦奋斗的模范,全中国人民的榜样!
对毛主席“艰苦奋斗”的指示,周总理身体力行;对毛主席“艰苦奋斗”的思想,周总理时时宣传。
1970年,周总理召开北京知青座谈会,了解到延安人民生活贫苦、不少人逃荒要饭的现状,两次接见延安地、县负责同志,他全文朗诵了《复电》,并指示把《复电》印五万份,上面印上毛主席像,每个生产队发一份,定要“三年农业变面貌”!
周总理返回延安的那天,他不顾七十多岁的高龄,中午不休息,冒着酷暑登上了宝塔山。他深情地望着延安的山,望着延安的水,望着他熟悉的草木。当他看到宝塔旁竖立着一块语录牌,上面写着毛主席的《复电》时,就严肃地一字一句地念着。他一连念了两遍,并感慨地说:“24年了。战争的创伤恢复了,但是,文化、经济建设还不迅速,还有问题……”
宝塔山啊,你这英雄的山!听着总理那深沉、感人的话语,你怎能不高声发言!敬爱的周总理,你对延安的土地,延安的人民,饱含了海一样的深情!就在这天中午,他再一次向地委负责同志讲说革命传统,并且向延安人们提出“五年粮食翻一番”的战斗任务。
为了帮助延安人民实现宏伟蓝图,直到深夜,他还辛勤地工作着,争分夺秒地和延安的同志们交谈着。
他问了延安的生产、旱情,问到病虫害的防治,问到了农药够不够……
他满怀信心地对地委负责同志许效民说:西北黄土高原确实是好地方,到处可以种庄稼。塬的四边要种树修梯田……
他亲自给延安人民制定了“抓农业第一,还要抓林、牧、副,还有手工业”的方针,并深刻地指出,土还是第一,然后是水,再是肥、种…… 就连“怎样增强土壤团粒结构”,“人有没有厕所”,“猪有没有圈”,他都想到了……
听听这些,谁能不激动万分?!周总理为了使毛主席培育的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发扬光大,为了建设好延安,他真是耗尽了心血啊!
(四)
人民的总理爱人民,人民热爱周总理。
延安的山山沟沟里,印满了周总理的足迹;延安的许多窑洞里,都回荡着周总理那爽朗的笑语。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他是延安人民的贴心人,他时时刻刻把延安人民挂在心。
想延安呵,他常说:“延安人民哺育了我们,使我们取得了全国革命的胜利。”
爱延安呵,他听说延安革命生产发展较慢,个别地方群众生活很艰苦时,难过地掉下了眼泪。
想延安呵爱延安,他一回到延安,就和群众交融在一起。特别令人难以忘怀的,是枣园那幸福的会见。
6月9日下午,周总理要陪外宾参观枣园。为了接触更多的群众,三时零五分,周总理提前到了枣园。一下汽车,他就和同志们一一握手,并问:“这里有公社的人吗?有大队的吗?”
在接待室里,他紧紧握住枣园大队党支部书记雷治富的手问:“你们现在还有老同志吗?”当他知道毛主席请吃过饭的老贫农高同有还在时,立即让人去请。
随后,周总理又问起他侄子事。他有个侄子原在枣园插队,表现很好,群众送他参加了解放军。周总理知道后,又让他回枣园插队。后来,群众又选送他上了大学。知道这个消息后,周总理问:“我有个侄儿在这里,你知道吗?”雷治富说:“知道,去年送他上大学去了。”周总理说:“你为什么要把他送去上大学?当农民不好吗?你们别因为我的关系,这是间接走后门。”周总理亲切地说:“大学毕业后再回来,你们要他吗?”在场的群众都笑了,齐声说:“要!”周总理高兴地说:“一言为定,那就说妥了。”
正在这时,高同有由他的女儿陪着来了,周总理马上站起来,一手拉着高同有,一手拉着高同有的女儿,要他们坐在自已身边,并且热情地把茶几上的糖果全部推到高同有父女面前,请他们吃。总理亲切地问:“你多大年纪?”高同有说:“七十了。”总理说:“你比我还小。”说着,用手比划了个“六”字。“主席老人家今年已八十了”,高同有用手比了个“八”字,“他常和我们啦话。你说话和主席老人家一样好懂。”接着,周总理问高同有有几个儿孙,住在哪里,生活有什么困难?当他知道高同有害有心脏病、哮喘病时,一再嘱咐说:“一定要好好看啊!”听着周总理亲切感人的话语,这个旧社会揽过半辈子长工的老贫农,激动得说不出话……
敬爱的周总理啊,当你再三叮咛高同有好好看病时,谁知你的病已成为不治之症。你只想着群众,却毫不顾及自己,这就是我们的好总理!
周总理啊,您离开延安时,曾说:“建设好延安我再来!”可是刚刚过了两年多,就传来了您逝世的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