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新闻采访这条道路上,他辛勤耕耘数十载,他说:“记者的办公室不在大楼里,也不在文件中,而是在路上。”回望来时路,感动常存心间,他坚实踏过每一步都成为其新闻人生的珍贵注脚。今天“金台唱晚”微信公众号推送人民日报社江苏分社原社长龚永泉《夕阳还红当惜时》,讲述他眼中的老记者颜世贵。
人民日报社江苏分社杨静同志向我核实分社历年人员变化情况,我倏然想起,今年正是颜世贵同志来江苏筹建记者站、任首席记者40周年。
1967年,人民日报在全国选招一批大学生,在江苏就招了他一个。应该说,老颜与文字很有缘分。中学时,他曾有感而发写了首小诗:水车泼泼响,清水哗哗淌。汗水换甜水,亩产万斤粮。后来,他偶然在新华书店发现此诗收入了《建湖民歌选》,再后来又被江苏文艺出版社收入《汗水换甜水》诗集,诗歌插图为著名画家高马得所绘。
作为首席记者,老颜不止一次对我说过:“记者的办公室不在大楼里,而在路上,向编辑部要选题的不是好记者。”他采写的报道《不要让采购员满天飞》,就是临时回京买了站票,在车上得知不少乘客都是采购员,而后到小旅社深入采访后写成的。文章发表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文播送,香港《中国新闻分析》和英国《泰晤士报》也援引报道。
1978年5月29日,人民日报二版刊登颜世贵《不要让采购员满天飞》。
老颜是江苏记者站的老前辈,给予我们更多的是身教。20世纪80年代初,时任记者部主任林钢到南京采访,老林与我们一样骑自行车去熊猫集团采访,时任党办主任蒋广华指着老颜告诉老林:“老颜是我们集团的老朋友,有事来,没有事也来。”只见老林朝我转过身来,说:“这个没有事也来好,朋友就得这样交,常来常往,千万不能搞无事不登三宝殿!”我向老颜学了一招:作家要有生话基地,记者要有采访基地。
朱根华笔下的颜世贵
锅不热,饼不靠。老颜是站长,更象是兄长,我有什么心里话都愿意对他讲。1987年9月12日,人民日报刊发了老颜长篇通讯《难逃法网》,文中分段用的是一、二、三、四,我就向他建议,若用4个小标题更好,可为稿子增色,他应声答道:“有道理,有道理。”
老颜的母亲享年90岁,双亲健在时,他每年都会回一趟老家以尽孝道。他说,我是喝家乡的水长大的,一辈子也忘不了家乡的养育之恩。他为家乡水质不断恶化而忧心忡忡,“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90年代癌症袭来”。为了让村里乡亲们喝上清洁水,1997年,他自己出资3万元,又四处奔波通过当地政府协调,加上村民集资,打了口200米的深井。老颜喜不自禁,成诗一首:“生在水乡找水吃,说来可悲又可咒。何时不再遭污染,清溪绕舍人增寿。书记牵头打井忙,资金匮乏日夜愁。四处化缘费周折,乡亲吃水记心头!”有了老颜记心头,点点资金点点筹。清清井水哗哗流,乡亲吃水不再愁!
老颜是个喜爱淘书之人。刚到报社时,从王府井到琉璃厂有好几站地,为省钱他都是步行来回,留下许多购书记忆。而到老年,一摞又一摞不会重读的书却成了一种负担,他为它们安排了个好去处,将3000册藏书赠给高中母校。母校在阅览室辟出专门藏书室,还将老颜的工作照一并陈列。老颜说,这让我很是感动,我理解这是在激励莘莘学子要好好读书!老颜把藏书赠予高中母校,发挥滋养和激励的双重作用,实为善举、德举、智举!
颜世贵捐赠藏书室
现更名为“世贵书屋”
老颜说,他一直有个认织,农村娃要想跳农门,除了当兵就是读书。其实,这正是他和大哥颜世彪的人生写照。大哥17岁参军,当了无线电通讯兵,由于技术过硬,被选调到中科院电子所,通过自学与深造,获得了高级技术职称,并同老颜一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颜氏一门哥俩同享此殊荣,不要说在盐城市,就是江苏省也是多乎者不多也!
颜氏宗亲,左起:颜广州、颜世彪、颜廷早。
世彪大哥联手家乡两位颜氏乡贤,决心修一部颜氏家谱。经考证,盐城一世祖为颜良孚,因明太祖朱元璋“赶散”,被迫离开苏州阊门,落脚苏北盐城。付印前征求老颜意见,他认为有些辈分尚有存疑,建议书名更为《颜氏藏本》,被采纳。老颜严谨,可见一斑。
《颜氏藏本》
老颜在职时,一新闻研究生问他:“颜老师,你写的最满意的稿子是哪篇?”老颜回答:最满意的稿子我还未写出来呢!现在,我可以代他雄赳赳地回答:是《平民市长张百发》。当年,此文被《新华文摘》《科技日报》《文汇报》等几十家报刊转载,可见报道影响力之大!老颜小标题制作越来越稔熟,到《平民市长张百发》,12个小标题连起来就是脍炙人口的散文诗!
《平民市长张百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