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至1972年,前后历时14年,广大人民在江淮大地上兴建了淠史杭工程,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最大的灌区工程。
淠史杭灌溉工程的建成,改善了皖西、皖中地区人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解决了人和家畜吃水问题,1000多万亩耕地得到灌溉,粮食产量倍增。淠史杭工程也结束了当地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灌区建设者引大别山水上岗,实现了古人在江淮分水岭上行舟的梦想,实现了红军战士史河筑坝灌田救民的夙愿。灌区内古代留存下来的古水利工程,也因获得充沛的水源重新发挥作用。而今,安丰塘蓄水近亿立方米,塘下60 万亩瘠土变为良田;七门堰灌区改造成杭北干渠灌区的一部分,干旱年份亦能自流引取龙河口水库蓄水,成为舒城县的粮仓。在兴建淠史杭工程的这场伟大实践中,孕育出了伟大的淠史杭精神,这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皖西人民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财富。
一、地方自筹、艰苦创业的精神
淠史杭工程开工不久,就遇到三年困难时期,国际敌对势力千方百计封锁和制裁我国。面对重重困难,皖西人民发扬地方自筹、艰苦创业的精神,在经济极端困难、物资十分匮乏、技术设备落后的条件下,投入了这项伟大工程的建设。在近万平方千米的灌区大地上,安徽的六安、合肥、巢湖、滁州4个专区(市)以及河南、山东两省,近百万民工、干部、职工以公社为单位,成立了近万个水利团,以黄继光、刘胡兰、铁姑娘等命名的突击队、战斗队达6400多个。工程最高日上工达到80万人,在累计4个亿的工日内,用十字镐、独轮车等简单工具,肩挑手抬,完成了近6亿立方米的土方施工任务,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赞歌。
地方自筹、艰苦创业的精神还体现在工程投入上。淠史杭项目上马时不仅没有纳人国家计划,甚至在开工初期也未在安徽省水利厅立上项。开工之初,国家没拨给一分钱,专区财政也十分困难,所需物资基本上靠群众自筹。在那样的饥馑岁月,皖西人民一穷二白,就连温饱都难以为继,如果没有地方自筹、艰苦创业的精神,就没有今天的淠史杭工程。据统计,在一、二两个工期,群众自筹石料14.22万立方米,木材 2.16万立方米,树材 22 万多棵,圆竹 65万公斤,毛竹12 万多根,旧钢铁437 吨。开山炸石,没有炸药,就发动群众刮墙土熬硝,自制土炸药。没有水泥,就自建了3个水泥厂。木料不足,许多群众把家中善房子的木头、门板都献出来了,有的甚至把给老人准备的棺材都拆散抬到工地。从1958年到1988年,国家对淠史杭的投资为4.51亿元,而群众的劳务等投资就达4.36亿元,占总投资近一半。就20世纪五六十年代计算,群众的投资比例则大大超过国家投资。更为值得称道的是,在淠史杭建设的过程中,没有一次请客送礼,没有一处挥霍浪费,没有一例贪污受贿,没有一个人挪用建渠物资。
二、依靠群众、攻坚克难的精神
毛泽东曾经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依靠民众则一切困难能够克服,任何强敌能够战胜,离开民众则将一事无成”。淠史杭工程完全是白手起家,没有现代化建筑材料,没有现代化运输工具,没有现代化施工机械,有的只是党心和民心形成的合力。面对种种困难,广大灌区建设者充分依靠人民群众,攻坚克难。没有现代化的施工工具,广大灌区建设者就自己进行技术革新,创造了专攻切岭工程的“洞室爆破法”,发明了专攻“黄礓土”的劈土法,研制了垂直运输土工具“倒拉器”;面对短缺的建筑材料,自制炸药,自建水泥厂,捐献木料,保证了骨干工程和重要建筑物的建筑用材;面对技术力量缺乏,灌区建设者们边干边学,在广阔的建设工地课堂上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土专家”;在14年间,几十万建设大军用自己的双手,克服了工程建设中的千难万险,开挖了2.5万千米渠道,建成了全国最大规模的“长藤结瓜”式灌溉系统,其工程设计获得了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三、胸怀全局、齐心协力的精神
在淠史杭工程建设中,各专区(市)、县人民坚决服从党和政府决策部署,为了共同目标,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淠史杭灌区地跨皖豫两省17个市、县,纵横1.4万多平方千米,要完成这一宏伟工程的建设,完全依靠皖西人民的力量是不够的。当淠史杭工程需要人力支援的时候,安徽省委一声令下,四方响应。在淠河灌区内,合肥、长丰、肥东等一市两县派来民工,支援肥西人民开发大潜山干渠和滁河干渠。在史河灌区内,河南固始县投入大批民工,援助金寨、霍邱两县人民重建红石嘴渠首工程滚水坝。在杭埠河灌区内,庐江人民与舒城人民联合开发舒庐干渠。在施工最艰苦的1960年冬天,山东省的1万名民工被调到肥西县,以工代赈,参加工程施工,直到第二年春才返回山东。这种省与省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大规模团结治水,凝聚成了胸怀全局、齐心协力的精神。从大处来说,淠史杭工程确实是灌区17个市、县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为了淠史杭灌区这个大局,各市、县人民群众齐心协力,创造出新中国水利史上的奇迹。
四、牺牲奉献、为民造福的精神
在淠史杭的建设中,每一寸渠道、每一个涵洞、每一个渡槽、每一座桥梁,都饱含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牺牲奉献。为了让渠道畅通无阻,灌区人民牺牲局部和个人利益,保全灌区的大利益。在渠道经过的地方,淹没土地、搬迁房屋、移坟填井、挖压土地等各项工作,都是畅通无阻。特别是搬迁房屋,说搬就搬,群众全力支持。龙河口水库施工的时候,工地附近的农民群众自愿让出1800多间房屋给民工住,没有任何报酬。有些生产队,渠道从他们那里经过,自身并没有得到灌溉的效益,但他们仍然献出了大片的土地。最典型的是位于横排头渠首上游的陶洪集,为建渠首有1.8万亩土地被淹没,其中有1.4万亩是耕地,占整个陶洪集耕地的百分之86.7。1962 年,在生产和生活最困难的时期,陶洪集的群众为了保护耕地,没要国家一分钱,自力更生在原有的小圩埂上又筑起了 4564 米长的堤坝。一直到 1964 年1965年,国家才逐步拨给他们一些资金,加高了圩堤,安装了9处小排涝站,淹没区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才初步得到解决。
开工初期,成千上万民工集中到工地,来不及也没有条件搭工棚或者房子,当地百姓就无偿将自己的住房让给民工住,有人甚至把刚准备好给儿子结婚的新房让出来。其他诸如前方需要什么,后方就支持什么,还有献物献料、献计献策者不胜枚举。在建设淠史杭过程中,还涌现出许多先进单位和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人物,像董光文、马苏芹、刘学春、黄昌栋等,为了人民的事业,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艰苦奋斗,有的甚至牺牲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