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特稿精选>>正文
郭庆:我心中的淠史杭精神
2022-09-21 17:29:51
作者:中共金寨县委史志室党史宣教科科长 郭庆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1958年至1972年,前后历时14年,广大人民在江淮大地上兴建了淠史杭工程,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最大的灌区工程。

    淠史杭灌溉工程的建成,改善了皖西、皖中地区人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解决了人和家畜吃水问题,1000多万亩耕地得到灌溉,粮食产量倍增。淠史杭工程也结束了当地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灌区建设者引大别山水上岗,实现了古人在江淮分水岭上行舟的梦想,实现了红军战士史河筑坝灌田救民的夙愿。灌区内古代留存下来的古水利工程,也因获得充沛的水源重新发挥作用。而今,安丰塘蓄水近亿立方米,塘下60 万亩瘠土变为良田;七门堰灌区改造成杭北干渠灌区的一部分,干旱年份亦能自流引取龙河口水库蓄水,成为舒城县的粮仓。在兴建淠史杭工程的这场伟大实践中,孕育出了伟大的淠史杭精神,这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皖西人民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财富。

    一、地方自筹、艰苦创业的精神

    淠史杭工程开工不久,就遇到三年困难时期,国际敌对势力千方百计封锁和制裁我国。面对重重困难,皖西人民发扬地方自筹、艰苦创业的精神,在经济极端困难、物资十分匮乏、技术设备落后的条件下,投入了这项伟大工程的建设。在近万平方千米的灌区大地上,安徽的六安、合肥、巢湖、滁州4个专区(市)以及河南、山东两省,近百万民工、干部、职工以公社为单位,成立了近万个水利团,以黄继光、刘胡兰、铁姑娘等命名的突击队、战斗队达6400多个。工程最高日上工达到80万人,在累计4个亿的工日内,用十字镐、独轮车等简单工具,肩挑手抬,完成了近6亿立方米的土方施工任务,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赞歌。

    地方自筹、艰苦创业的精神还体现在工程投入上。淠史杭项目上马时不仅没有纳人国家计划,甚至在开工初期也未在安徽省水利厅立上项。开工之初,国家没拨给一分钱,专区财政也十分困难,所需物资基本上靠群众自筹。在那样的饥馑岁月,皖西人民一穷二白,就连温饱都难以为继,如果没有地方自筹、艰苦创业的精神,就没有今天的淠史杭工程。据统计,在一、二两个工期,群众自筹石料14.22万立方米,木材 2.16万立方米,树材 22 万多棵,圆竹 65万公斤,毛竹12 万多根,旧钢铁437 吨。开山炸石,没有炸药,就发动群众刮墙土熬硝,自制土炸药。没有水泥,就自建了3个水泥厂。木料不足,许多群众把家中善房子的木头、门板都献出来了,有的甚至把给老人准备的棺材都拆散抬到工地。从1958年到1988年,国家对淠史杭的投资为4.51亿元,而群众的劳务等投资就达4.36亿元,占总投资近一半。就20世纪五六十年代计算,群众的投资比例则大大超过国家投资。更为值得称道的是,在淠史杭建设的过程中,没有一次请客送礼,没有一处挥霍浪费,没有一例贪污受贿,没有一个人挪用建渠物资。

    二、依靠群众、攻坚克难的精神

    毛泽东曾经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依靠民众则一切困难能够克服,任何强敌能够战胜,离开民众则将一事无成”。淠史杭工程完全是白手起家,没有现代化建筑材料,没有现代化运输工具,没有现代化施工机械,有的只是党心和民心形成的合力。面对种种困难,广大灌区建设者充分依靠人民群众,攻坚克难。没有现代化的施工工具,广大灌区建设者就自己进行技术革新,创造了专攻切岭工程的“洞室爆破法”,发明了专攻“黄礓土”的劈土法,研制了垂直运输土工具“倒拉器”;面对短缺的建筑材料,自制炸药,自建水泥厂,捐献木料,保证了骨干工程和重要建筑物的建筑用材;面对技术力量缺乏,灌区建设者们边干边学,在广阔的建设工地课堂上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土专家”;在14年间,几十万建设大军用自己的双手,克服了工程建设中的千难万险,开挖了2.5万千米渠道,建成了全国最大规模的“长藤结瓜”式灌溉系统,其工程设计获得了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三、胸怀全局、齐心协力的精神

    在淠史杭工程建设中,各专区(市)、县人民坚决服从党和政府决策部署,为了共同目标,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淠史杭灌区地跨皖豫两省17个市、县,纵横1.4万多平方千米,要完成这一宏伟工程的建设,完全依靠皖西人民的力量是不够的。当淠史杭工程需要人力支援的时候,安徽省委一声令下,四方响应。在淠河灌区内,合肥、长丰、肥东等一市两县派来民工,支援肥西人民开发大潜山干渠和滁河干渠。在史河灌区内,河南固始县投入大批民工,援助金寨、霍邱两县人民重建红石嘴渠首工程滚水坝。在杭埠河灌区内,庐江人民与舒城人民联合开发舒庐干渠。在施工最艰苦的1960年冬天,山东省的1万名民工被调到肥西县,以工代赈,参加工程施工,直到第二年春才返回山东。这种省与省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大规模团结治水,凝聚成了胸怀全局、齐心协力的精神。从大处来说,淠史杭工程确实是灌区17个市、县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为了淠史杭灌区这个大局,各市、县人民群众齐心协力,创造出新中国水利史上的奇迹。

    四、牺牲奉献、为民造福的精神

    在淠史杭的建设中,每一寸渠道、每一个涵洞、每一个渡槽、每一座桥梁,都饱含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牺牲奉献。为了让渠道畅通无阻,灌区人民牺牲局部和个人利益,保全灌区的大利益。在渠道经过的地方,淹没土地、搬迁房屋、移坟填井、挖压土地等各项工作,都是畅通无阻。特别是搬迁房屋,说搬就搬,群众全力支持。龙河口水库施工的时候,工地附近的农民群众自愿让出1800多间房屋给民工住,没有任何报酬。有些生产队,渠道从他们那里经过,自身并没有得到灌溉的效益,但他们仍然献出了大片的土地。最典型的是位于横排头渠首上游的陶洪集,为建渠首有1.8万亩土地被淹没,其中有1.4万亩是耕地,占整个陶洪集耕地的百分之86.7。1962 年,在生产和生活最困难的时期,陶洪集的群众为了保护耕地,没要国家一分钱,自力更生在原有的小圩埂上又筑起了 4564 米长的堤坝。一直到 1964 年1965年,国家才逐步拨给他们一些资金,加高了圩堤,安装了9处小排涝站,淹没区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才初步得到解决。

    开工初期,成千上万民工集中到工地,来不及也没有条件搭工棚或者房子,当地百姓就无偿将自己的住房让给民工住,有人甚至把刚准备好给儿子结婚的新房让出来。其他诸如前方需要什么,后方就支持什么,还有献物献料、献计献策者不胜枚举。在建设淠史杭过程中,还涌现出许多先进单位和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人物,像董光文、马苏芹、刘学春、黄昌栋等,为了人民的事业,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艰苦奋斗,有的甚至牺牲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洪荣昌:介绍一种辨认稀币的简单方法(组图)
·下一篇:无
·特稿:我心中的淠史杭精神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郭庆:我心中的淠史杭精神
特稿:我心中的淠史杭精神
“布衣元帅”徐向前,一生低调简朴,临终留下三条遗
抗战历史的深入挖掘与诠释(组图)
特稿:石门解放展威颜,情播燕赵万家安——“新中国
洪荣昌:介绍一种辨认稀币的简单方法(组图)
特稿:介绍一种辨认稀币的简单方法(组图)
陈海松 革命烈士传(12)
精准对口帮扶 筑梦乡村振兴——教育部乡村振兴对口帮
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革命元勋邓子恢后人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人家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痛悼李昭 怀念耀邦——李昭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到毛主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行(组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岁军”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刻(组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组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别(组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