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青海网上有篇文章曰:“20世纪80年代,青海有个省长叫黄静波,在全省拨乱反正,百废待兴的时候,他力挽狂澜,顶住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的压力,果断地提高了青海人民的工资待遇、提高了‘地区差’的标准,增加了缺氧补助等,大大改善了全省人民的生活境况。按照当时的工资总额、这几项政策累积下来,其力度之大,比例之高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时至今日,青海的上上下下,提起这位黄省长,无不竖起拇指,有的眼里饱含泪水,对那段往事寄予了深深的眷恋。”
《公仆情怀》这本书的内容就是写黄静波廉政,亲民的故事和他在不同时期的主要政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倡导红色文化,要求做到:红色资源要利用好;红色传统要发扬好;红色基因要传承好。不久前,他到人民大学考察,再次吹响了红色文化集结号。黄静波是我的父亲,黄旭、黄震的爷爷,我们编写这本书,就是践行习总书记的号召,赓续红色基因,宣传红色文化。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应时代的呼唤,人民的期望,塑造了新的历史时期,一个共产党员,党的高级干部充满正气的形象。这本书的发行适逢其时,契合形势要求,所以被广为关注。
黄静波的功业和他政治家的优良品质在这本书里有生动的展现。介绍这本书,我想就从黄静波他能为世所用、足可传承的故事讲开来。
一、高瞻远瞩,超前筹谋开创青海改革开放新局面
作为主政一方的领导,黄静波对青海的省情社情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对青海的认识,他扫除了历史落盖在青海的尘埃和教科书对青海公式化的介绍,也认识到只有青海上上下下转变观念、才能重新认识脚下这片土地,只有转变观念,青海才能自信、自强勇毅前行。因而他对青海作出全新的定位:在未来的发展中,青海将是平衡国家建设的中心。完全颠覆了世俗对青海的认识,根据这个定位和国家建设重点转移的战略要求,黄静波为青海规划的蓝图,充满视野前瞻的新意,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超前意识和前瞻性布局。
例一 ,“空中南水北调”工程。青海号称“中华水塔”,但从开发西部和黄河中下游对水的需要,水仍然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科学家计算,青海缺水,近期缺水30亿立方,远期缺水164亿立方,水成为开拓青海、开发西北的先行课题。黄静波想改善青海人民生态环境,促进青海经济发展。他和中国经济学团体联合会秘书长罗元铮、中国银行名誉董事长桥培新在青海成立“黄河源增水调研工程”领导小组,组织专家行程数千里实地进行考察,并以青海省人民政府、中国经济学团体联合会名义向胡耀邦总书记写出《黄河源增水调研方案》的报告。这个方案的核心,就是要开发我国横断山区的云水资源和水汽资源,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把年水量是黄河20倍的长江水系水量借助“空中水道”调遣并补充到黄河流域的河道中去,开创大西北增水新局面。一直以来,缺水也是全球性问题。它甚至比能源危机更有潜在的严重性。因此,上个世纪中叶以来,世界各国竞相致力于增长计划。那时苏联乌克兰已能做到增加年降水量百分之38~41,英国已具备在5000公里半径范围内可实现对天气的控制。面对世界新技术和挑战,黄静波、罗元铮、桥培新认为我国在增水科学的研究实验,完全有条件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可惜因种种原因没有能实施下去。
例二、抓基础建设是黄静波开拓青海的重要规划之一。闭塞严重阻碍了青海与外界交往,建宾馆,修机场,开发旅游资源、好多项目在当时的西部还处朦胧认识状态。说黄静波把青海的花光了,在报纸上组织批判。黄静波说:“只有载下梧桐树,才能引得金凤凰”。甚至改革开放在东南地区热火朝天时,青海有人说“青海是社会主义最后的一片热土”,因闭塞,青海对外开放的工作基本处于沉寂状态。1983年前,偶尔一两位闯入青海的洋人和准洋人(香港同胞)在西宁街上露面,青海人就像看见了天外来客。1984年到青海旅游洽谈外贸的外国及港澳同胞从1982年的4人增加到1984年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0多人。签订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设备合同31项,这对青海来说简直是前所未有、旷世未闻、从而打开了对外开放的局面。但对黄静波的超前,有些人指责成冒进。20年后,温家宝总理看望黄静波时说,幸亏你那时超前,如再超前,青海会变化更快。
二、不忘初心,始终如一的百姓情怀
人民观是共产党的根本观点,毛主席说:人民是我们的上帝。习近平说:人民是江山,江山是人民。黄静波将“人民是天”贯穿于他一生公仆情结中。1940年,他成为陕北清涧县人民民主选举的第一任县长。时年21岁,他公开宣告:“我和政府工作人员谁不为群众办事,就把谁赶下台”。县志记载:他离开清涧时候,从县城到县境,送行的人络绎不断,有的人挥泪如雨,泣不成声。1985年9月,他从省长任上退下来离开青海时,从省城西宁到省境,群众自发送行的场景再现了清涧那幕。时隔40年,变了的是年龄和职务,没变的是他革命的初心。
群众爱戴他,是因为他一贯关注民生,到哪里都把纾解民困作为第一要务。到青海半年的时间,在省委、省政府领导支持下,他主持制定了:《关于解决职工待遇的暂行规定》、《关于改善专业技术干部的生活待遇的试行规定》,较大幅度地解决了广大干部、职工两地分居,子女教育、青年就业、住房、缺氧补助及退休老人在内地安置等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使青海人民感受到党的关怀,青海人心安定、振奋,各项工作显出蓬勃向上的朝气。
他尊重群众,坚决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轰动全国的“杨小民杀人案”重罪轻判5年了都没有得到解决,青海官场的关系盘根错节,利益集团上下关联,黄静波当官不避事,新官理旧政,他说知道冤假错案不解决,就是继续制造冤假错案。为伸张正义,讨回公道,他担着政治风险,支持光明日报、新华社、中国青年报等媒体记者调查案情,写内参。记者们感慨地说:“他与青海的陕西老乡不同,在对待‘二二七’(即杨小民案)案件上,有鲜明的是非观,强烈的爱憎、率直的语言。”黄静波的支持加强了记者为伸张正义而斗争的信心。他自己也带上材料为民上访,到他离开青海时,在中央的直接参与下这个错案才得以纠正。福建省南平市审计局干部周为根,陈华良写信给黄静波:“你是真正的人民公仆,当我们知道杨小民杀人案已经得到法律公正的判决后,大家都感动的流泪了,颤抖的手握着笔而久久写不出字来,我们要为你这样的护法者自豪……”他离开青海后,有人给他罗织了八大罪状,上告到中央,但他对此无怨无悔。
三、文化助力经济,唱响大美青海
文化,包涵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各个方面。黄静波是懂得文化和生产力的辩证关系。青海就是他经营的大企业。
82年他到青海,现在的你们很难想象,那时的中国,很多人只知有青岛,不知有青海。
开拓青海,青海要走出去,宣传青海是当务之急。原生态的青海,给富于想象力的黄静波,绘制青海未来蓝图留下无限空间,于是,在青海的文化史上出现了一个个从来未有的第一,有了一个个首创,例:
(一)《格萨尔王》青海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影视作品
千古史诗《格萨尔王》是藏族的历史,也是藏族人民的智慧结晶,千万字的史诗闻名世界。将这一民间文学搬上荧幕,使口口相传的《格萨尔王》长久的留在历史中。香港著名电影导演李翰祥感于黄静波博大的民族情怀,卖掉自己一处房产作为投资和青海合作拍《格萨尔王》,可惜李翰祥因心脏病突然发作,不幸去世。后来《格萨尔王》拍成电视连续剧,也是黄静波请民委主任杨静仁帮助,解决拍摄资金。
(二)第一次将藏戏推出国门,在香港演了一场文化助力经济的大戏。
黄静波在省文艺调演的基础上,集中优势资源组建了两个藏戏艺术团,派他们到华东、西南、广州、上海、北京、最后到香港演出,黄静波在广东工作时,就听说达赖集团到处散播藏族文化,在中国消失了,藏戏在香港演出既是一场政治仗,又是配合省经贸小组在香港唱了一出文化搭台、经贸登场的大戏。
(三)让躺着的文化站起来,让纸上的文化活起来。
旅游业,80年代初,在西部还是朦胧意识。黄静波就着力发掘青海的旅游资源,最该大赞特赞的是他亲自策划在日月山上建设了日亭、月亭。在青藏公路上复活了唐藩古道。让文成公主和藩的历史活起来,让碎了的日月宝镜如今再团圆。黄静波将千年的民族和睦史重新激发出来。日月山成了青海著名景观,有力的推动经济的发展,开创旅游业的新局面。
黄静波两年多时间为宣传青海,他广邀新闻界、文化界、高等院校、记者、作家、学者,文化名人到青海考察、讲学、研讨,请文艺团体进行交流,记者、作家、专家撰写上百篇写青海的文章。为开发民族艺术,黄静波亲自参与、修改、加工、提高的大型剧目就有6部,向外推介有思想性、民族性、艺术性三台大戏、舞剧《智美更登》被文汇报誉为可与《丝路花雨》媲美(见《文汇报》1984年11月27日头版,标题为《智美更登》可与《丝路花雨》媲美),本市文艺界盛赞青海同行有创新。他两次提议把几个文艺团体搬至多巴五七高炮厂旧址,建文化城和影视城。1984年,黄静波亲率宣讲团到京在北大等学校办宣传青海的展览,对在京高等院校就读的青海籍学生作报告,希望他们为建设青海出谋献策,更希望他们学成回来建设自己的家乡,并表示他们学习中有困难可找政府帮助。一段时间,大江南北出现了小小的青海热,文化成为青海对外交往的一张名片。从黄静波身上,我们深深感受到,一个只有事业上的成就还不够,具有了人文情怀,他才可以同时经营好自己的人生。 记住:精神、智慧都孕育在文化中!
四、活力省长,一生奋斗前行
黄静波是富有创造精神的革命者。
他是陕甘宁特区(后改称陕甘宁边区)的模范县长。
1942年,谢觉哉(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副议长,延安五老之一)为配合整风学习,在《解放日报》僻出专栏《一得集》,发表60篇文章得到毛泽东的好评。其中有一篇“怎样做县长”表扬了专员兼县长的习仲勋和清涧县县长黄静波。说他们很能创造,是能干的前进的县长。
他是大生产运动的英雄。
1942年10月~1943年2月,在党中央,毛主席亲自指导下,西北局在延安召开“高干会”。会议总结了西北党的历史,部署了边区政府的工作,表彰了在大生产运动中作出杰出贡献的习仲勋、王震、马文瑞、王世泰、黄静波等22位生产英雄。毛泽东同志为22人逐个题写奖状。给黄静波题词是“坚决执行党的路线”。
他指挥了一场后勤的人民战争。
在保卫延安,转战陕北、解放大西北的战争中,黄静波是第一野战军(原西北野战军)后勤部供给部部长、后勤部副部长、后勤部政委。在毛主席亲自关怀下、在彭德怀、贺龙、习仲勋领导下在地方政府的支援下,先后动员了960万人次的民工支前、在各方面条件最艰苦的西北战场上指挥了一场后勤的人民战争。
广东改革开放的先行官。
1978年4月~1982年9月,习仲勋主政南粤,黄静波是习老向中央要到的第一个干部,担任省委常委、副省长、省政府秘书长并代表广东主持“广交会”工作、分工负责过财贸、信访、民族、宗教,是改革开放决策班子的成员,多方面参与了改革开放,特别是深圳、由边防一个小镇到成立市、到设为经济特区、黄静波是全程参与,而且深圳急需解决的很多问题是在黄静波主持下解决的。作为习老的得力助手,为广东的改革开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开拓青海,把改革之潮引向青藏高原。
1982年底~1985年6月,任青海省委书记、省长、60多岁的黄静波决心在工作的最后一班岗位上、为他奋斗了一生的事业作最后的冲刺。他要让雪域高原,遍开改革之花,他要让青海早日甩掉贫困,百姓过上小康生活。为此,他废寝忘食,殚精竭虑,不顾缺氧、高寒的生活环境,两年半干了五年法定工作日的工作时间。1984年的青海日报,发表了如下消息:
《经济改革给青海带来巨大变化》 《我省经济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青海省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开幕》 ……
青海省委党史研究室在黄静波省长施政方略中写道:“在黄静波主持省政府工作期间,主要是调整经济结构,整顿现有企业,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紧紧抓住农牧业、资源开发、交通运输和教育科学事业这四个重要任务进一步开拓青海。”以上新闻报道说明仅仅两年多时间,青海已开始发生深刻变化。
黄静波在青海高原旷远的天地间鼓荡起改革的大潮。青海的沧桑岁月,会记住曾经有一位老人在高原风雪中笃行的身影。
晚年的黄静波经常讲的一句话是“革命一生看最后”,“我就是要证明毛主席没有奖错我这个人”。
在95岁生日时,他对亲友讲了三句话:
1、我没有贪污。 2、我没有给子女亲友谋私利。 3、我没欺负过老百姓。
掷地有声,震撼人心的三句话。
2014年12月1日,黄静波逝世,潮落浩歌归去。现在我总结这本书,也是对老人一生的概括,在《黄静波生平》中组织对他的一生是这样评定的“他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立下了不朽功勋”。
著名作家苏叔阳赞叹他人格魅力说“我从黄静波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是怎样令人神往,看到了中国共产党曾经造就出何等杰出的志士,历史选择了共产党绝非偶然。”
青年记者王玉琴则因受老省长的感染,悟出一个政治上的真理“有信仰的人是幸福的”。
黄静波离开我们8年了:遥思先贤,感慨良多。
|